東方大港
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构想的一个港口计划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東方大港(英語:Great Eastern Harbor)是孫中山在其《建國方略》中構想的一個港口計劃,旨在通過建設或改良港口設施,促進中國的交通發展和經濟增長。該計劃包括兩個方案:
- 新建港口之方案:這一方案考慮在浙江乍浦建設一座新的深水港。乍浦位於杭州灣北岸,港口水深寬廣,沒有泥沙淤積的問題。孫中山計劃在乍浦附近的兩座山之間修築海堤,形成一個深水港口,以促進交通和商貿。此方案的優點在於乍浦港口自然條件良好,且周邊地價低廉,通過國家控制土地開發,可以在港口建成後從土地升值中獲利。
- 改良上海港之方案:鑑於建設新港口的高昂成本和長時間周期,孫中山還提出了一個替代方案,即改良上海黃浦江航道,將上海建設成為東方大港。這包括開闢新的水道以及改善現有的航道,以減少河道的曲折,並通過開發周圍土地來籌集建設資金。

這兩個方案在中華民國大陸時期均未得到實施。[1]改革開放以來,有多個地點聲稱自己是「東方大港」的理想選址,包括連雲港、上海洋山港、寧波舟山港等。[2][3][4][5]
背景
上海港是當時中國最大的商港,位於長江入海口,但卻面臨著泥沙淤積的困境,每年長江裹挾大量泥沙填充入海口,導致上海航路迅速淤塞。[1]到20世紀初,大型貨船已經很難在上海的黃浦江上通航,為此成立浚浦局以確保黃浦江航道之安全、通暢。但由於當時的技術水平限制,難以徹底解決泥沙淤積之問題。[6]1916年秋,孫中山乘坐軍艦到舟山、海寧一帶考察港口選址。[7]1918年,第一次護法運動失敗後,孫中山蟄居上海,寫成《孫文學說》和《實業計劃》,這兩本書與1917年寫的《民權初步》,合稱為《建國方略》。其中《實業計劃》中,孫中山以交通發展為重點,規劃了北方大港、東方大港、南方大港等三座港口。[8]
計劃
孫中山的首要設想是在浙江乍浦建設深水港。乍浦位於杭州灣北岸,自古以來便是商港,港深水闊,無泥沙淤積之害。[1]具體而言,該港口位於乍浦鎮九龍山與澉浦鎮楊柳山之間的海灣內,孫中山計劃在九龍山與楊柳山之間逐步修築三段海堤,每段三英里,寬一英里,在里乍浦附近設置海港入口。如此一來,當地水深即便在低潮期也足以令當時最大的船舶通航。[6]因為乍浦的地價低廉,孫中山認為可以通過政府控制周邊土地,待港口落成後,政府可以從土地之升值中獲益。[1]

但考慮到建設新的港口耗資巨大,用時頗長,故而提出改良上海港之替代方案。[1]根據孫中山的計劃,如果要把上海建成東方大港,將會需要演唱浚浦局已經開闢的水道,在黃浦江右岸開闢新的水道貫通浦東,並匯流入楊樹浦一帶的原有河道,以期減少河道之曲折。如此以來,政府可以圈入新河道周圍三十英里土地,作為新的市中心,開闢新的黃埔灘,還可以將原先的黃浦江填平並收為國有,允許國際開發商用來建設新的道路與商業區。[8]新的港口設施則設置在新河道轉彎最急處。[6]為籌措建設所需要的資金,孫中山希望通過引進外資,並利用地價上漲帶來的收益來籌措。[8]
影響
1927年7月,蔣介石在上海特別市成立大會上表示,上海之建設應當按照孫中山《建國方略》之規劃逐步完成。1929年春,國民政府建設委員會前往乍浦、海鹽一代進行水文地質之勘探,但最終無果而終。[1]兩項計劃均被認為會影響上海租界之利益,最終也並未得到實施。[6]
但後世紛紛自稱為「東方大港」之選址,如連雲港,石臼所,上海港外加新開闢的金山與獨山港港區,舟山群島,大鵬灣,亦或是上海港、南通港、張家港港、寧波港之聯合等。[2][3][4][5]
1992年5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李鵬參觀考察寧波北侖深水港時,為寧波港務局題字「東方大港」,為寧波市政府題字「洋洋東方大港,改革開放前哨」,引發爭議。[2]
2006年4月,國民黨主席連戰在參觀上海洋山港時,稱讚當地政府完成了孫中山建設「東方大港」的遺願。[1][9]連戰之後,馬英九、柯文哲等台灣政治人物紛紛造訪參觀洋山港,台灣媒體報道時也將洋山港描述為東方大港。[10][11]
參見
- 南方大港
- 北方大港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