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碗窑樊仙宫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上碗窑樊仙宫,又名樊仙庙,位于香港新界大埔上碗窑村,供奉的樊仙是陶瓷业的行业神,逐渐发展成为地区的保护神,是香港法定古迹之一。樊仙宫由碗窑乡十村共同管理[1],是碗窑乡公所的办公地点及乡民日常议事地方。樊仙宫旁以碗窑村小学改建的碗窑博物馆展示在遗址发掘出来的陶器。
历史
碗窑村是由文谢两姓在明朝联手开辟,康熙年间复界,谢氏不愿回港而由文氏独占。康熙13年(1674年),南迁的客家马氏族人向原居的文氏购入碗窑村的窑场经营,后来业务日佳,规模逐渐扩大,马氏16世祖马彩渊特地从广东长乐(今梅州市五华县)祖地恭请樊仙到碗窑坐镇,樊仙是当地特有的行业神信仰,并建庙供奉。
据考证,樊仙宫建于乾隆年间(1736年至1795年),但在此以前樊仙信仰已经传入,初时是方便生产者礼拜位于窑口附近的土坛,及后发展为砖坛。樊仙宫建立后曾进行多次重修,包括同治7年戊辰(1868年)及光绪23年丁酉(1897年),直到民国14年乙丑(1925年)樊仙宫再进行重修,竖设有可供研究大埔区珍贵经济历史之酒楼(茶楼、茶寮)、酒厂、押店、鱼栏等铺户善信芳名之碑文记载乙座。其后分别于1964年、1976年及2000年重修。
虽然樊仙宫是陶瓷业行业神庙,于1930年停窑后,村民转为务农,但仍然敬奉樊仙祈求风调雨顺,成为地区保护神。1949年成立的“碗窑公立学校”设于樊仙宫旁,于扩展时在宫内范围设立校长室、小卖部及教职员工厨房等。1964年樊仙宫于二战后首次重修,于正门屋檐下绘画两幅壁画,一是大埔王肇枝中学,一是碗窑后山的燕岩,表明由王肇枝中学到燕岩均属樊仙宫护佑之地。1970年代中期一场严重火灾破坏了樊仙宫很多历史遗迹,大门上的书法和绘画于1976年整修时重新着漆。
由于樊仙宫是香港境内唯一供奉樊仙的庙宇,见证了陶瓷业在香港的盛衰,因此于1999年12月30日,被列为法定古迹。
参见
开放时间
樊仙宮現正維修到2024年3月15日
交通
可在大埔墟站搭乘新界专线小巴23K或23S前往。
参考文献
- 《大埔碗窑窑址及樊仙宫》小册子 古物古迹办事处 (2005)
- 《大埔风物志》大埔区议会一1997年6月中浣第123页
- 《大埔传统与文物》,廖迪生、张兆和、黄永豪、萧丽娟 主编,大埔区区议会 出版,ISBN 978-988-17802-1-8
参考资料/注脚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