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上帝已死”(德语:ⓘ)是德国哲学家尼采的一句名言,此句在尼采《快乐的科学》一书中出现了三次[1],后来又在其名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出现。“上帝已死”是尼采常被误解的名言。
“上帝已死”并非是字面上解读的尼采相信一开始实际存在一名上帝,而后来死了。相对地他想表达的是上帝已不再是生命意义的来源或是道德圭臬。尼采认为上帝的死所带来的崩解即是现存的道德假设:“当一个人放弃基督信仰时,他就把基督教的道德观从自己脚下抽出来了。这种道德观绝非不证自明......当一个人打破了信仰上帝这项基督教化,就等于打破了一切:一个人的手中必然空虚。”这也是为何在“The Madman”中,有一个段落主要致予非有神论(特别是无神论)者,其问题在于要保留任何非神性的价值观体系。
上帝之死是说明人类再不能相信这种宇宙秩序的方法,因为他们无法识别这种秩序是否真正存在。尼采认为“上帝已死”,不单对人对宇宙或物质秩序失去信心,更令人否定绝对价值——不再相信一种客观而且普世地存在的道德法律,把每个个体都包括在内。这种绝对道德观的失去,就是虚无主义的开端。这种虚无主义令尼采尽其努力去找出重估人类基本价值的方法,即比基督教价值更深入的宇宙观。
尼采相信,大部份人都不认同(或拒绝认识)“上帝已死”这种观念,因为他们内心深处都有深层的恐惧或愤怒。所以,当这种虚无被广泛认识时,他们会觉得十分痛苦,然后虚无主义变得猖獗,而且相对主义会在人类社会中成为法律——所有事物都是被许可的。这是尼采认为基督教相当虚无的部份原因。对尼采而言,虚无主义是所有理想化了的哲学体系的必然后果,因为所有理想主义都有像基督教道德。
尼采相信,人类没有了上帝,依然可以找到正面的可能性。放弃了对上帝的信仰为人类发展自己的创作能力开了第一道门户。基督教的神常有随意的命令和禁令,但衪已经无法左右人类,所以人可以放弃向超自然的力量寻求协助,而去认识这个世界的新一套价值。承认“上帝已死”就像一块空敞的大帆布一般。这是成为全新的、不同于以往的,更创新的东西的自由——这种自由并不包括接受过去的包袱。
尼采利用了茫茫大海作为比喻。那些学会为自己创造新生的人代表了人类的新阶段,就是超人——它指某些透过驾驭自己的虚无主义而成为传奇英雄的人。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