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肇中(英语:Samuel C. C. Ting,1936年1月27日),男,祖籍中国山东日照,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娜堡美籍华裔实验物理学家中央研究院美国科学院院士及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曾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曾发现一种新的次原子粒子,并把那种新粒子命名为“J粒子”。

事实速览 丁肇中 Samuel Chao Chung Ting, 出生 ...
丁肇中 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Samuel Chao Chung Ting
Thumb
2023年的丁肇中
出生 (1936-01-27) 1936年1月27日89岁)
 美国密歇根州安娜堡
居住地 美国
国籍 中华民国
 美国
母校密歇根大学
数学、物理学学士及物理学博士
知名于发现J/ψ介子
配偶凯伊·库尼
苏珊·卡洛·马克思
奖项 诺贝尔物理学奖(1976年)
劳伦斯奖英语Ernest Orlando Lawrence Award(1975年)
De Gasperi Award(1988年)
科学生涯
研究领域物理
机构欧洲核子研究组织
哥伦比亚大学
麻省理工学院
博士导师劳伦斯·W·琼斯马丁·佩尔
关闭

生平

入学之前

1936年,丁肇中出生在美国密歇根州安娜堡,他的父母原本希望他出生在中国,不过当他父母在美国进行学术访问的时候,他提早出生了,因为这个小意外,丁肇中具有了美国公民的身分。在出生的两个月后,丁肇中随父母回国。由于中华民国正与日本交战,丁肇中的童年直到他12岁之前都未接受传统教育[1],而主要由他的父母在家里教育他。

求学阶段

1947年至1948年间,曾在南京市南昌路小学就读[2]。1949年,因为国共内战,丁肇中全家辗转迁入台湾,进入竹南国小就读,小学毕业于台中市大同国小。当年后来考入了台北市立成功中学初中部。隔年转入台北市立建国中学初中部,1952至1954年就读高中部。初中时,他在数理领域已有卓越表现。高中毕业征试时,被保送进入台湾省立工学院(今国立成功大学),但丁肇中放弃保送,参加联考。后来参加联考失利,又考进台湾省立工学院机械工程系。入学未久,于1956年9月,丁肇中旋以志趣不合为理由办理休学迅速离开省工学院,随后进入美国密西根大学,才算正式进入高等教育学府修习工程学数学物理学[3]1959年,获得数学和物理学学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博士学位。并在求学过程中,认识了凯伊·库尼(Kay Kuhne)。[4]

毕业之后

毕业后,他立志要从事研究工作,于是选择了在瑞士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一份薪金较低的工作。一年后到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担任讲师,1967年起转到麻省理工学院担任教授。他研究的方向主要是高能实验粒子物理学,包括量子电动力学(quantum electrodynamics)、电弱统一理论(Electroweak theory)、量子色动力学 (quantum chromodynamics)的研究。

1966年开始,丁肇中领导的实验小组进行了一连串关于量子电动力学矢量介子(vector meson)的实验工作,不但加深了人类对矢量介子的认识,还证实了量子电动力学的正确性。1972-74年,小组在美国布鲁海文国家实验室进行实验,发现了第四种夸克。1979年他与中科院高能所唐孝威等科学家合作,发现用来传播夸克之间的力的胶子(gluon)。 [5]

1974年,丁肇中与美国加州史丹福大学教授伯顿·里克特几乎同时各自发现新的复合粒子J/ψ介子。1976年,两位教授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及美国政府的劳伦斯奖英语Ernest Orlando Lawrence Award。他是首位用中文在颁奖典礼发表演讲的科学家。他在演讲中强调实验和理论工作同样重要。

阿尔法磁谱仪(Alpha Magnetic Spectrometer,又译反物质太空磁谱仪,简称AMS)是一个安装于国际空间站上的粒子物理试验设备,由丁肇中博士于1995年首次倡导开始。目前计画由CERN等机构合作进行。[6]

职位与荣誉

丁肇中为美国物理学会意大利物理学会欧洲物理学会会员,中央研究院外籍院士,巴基斯坦科学院院士以及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并且获得密西根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莫斯科国立大学波隆那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校的名誉博士,并为上海交通大学的名誉教授。[7]此外他也是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资深校董[8]以及荣誉教授[9]曲阜师范大学名誉校长以及山东日照职业技术学院的名誉院长与山东省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名誉校长,[10]以及前身为台湾省立工学院的国立成功大学杰出校友。[3]

J粒子的命名

曾经流传一种说法,因为他自己中文姓氏”和英文字母“J”形似,所以命名为J粒子,其实这是一个误会。

真正的意思“J”在量子力学上代表电流、光,而J粒子和光、电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就命名为J粒子。[11]

家庭

丁肇中的父亲丁观海早年求学于光华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和交通大学,因国共内战,随中华民国政府迁入台湾,担任国立台湾大学工程学教授。母亲王隽英是心理学教授。

丁肇中是家中长子,有一弟一妹,分别取名为丁肇华丁肇民,全家皆拥有中华民国国籍。丁肇中接受中国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曲向东采访时,在被问到如果有第四个兄弟姊妹,是否取名为“丁肇族”时,他爽快说:“不,叫丁肇国,因为没有这个国,所以就到台湾去了!”取名“中华民国”是要纪念为中华民国起义而殉国的外祖父王以成[12]

丁肇中和他的第一位妻子凯伊·库尼(Kay Kuhne)于1960年结婚,并有二个女儿:珍妮(Jeanne)和艾美(Amy)。1985年他与苏珊·卡洛·马克思(Susan Carol Marks)博士结婚,1986年生下儿子克里斯多福(Christopher)。

祖居与旧居

山东

Thumb
位于山东省日照市的丁肇中祖居

丁肇中在山东日照的祖居“五宅”由曾祖父丁惟堦,于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所建,分别由“种德堂”、“古梅轩”、“花山天井”……等五个庭院组成,有各种不同类型的功能房140间,建筑面积,原为1,818平方米,总占地约14,000多平方米,为清代北方具有代表性的一组建筑群落,2009年12月15日由日照市立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并设有丁肇中科技展览馆。[13]

台湾

事实速览 国立台湾大学日式宿舍─丁观海、丁肇中寓所, 位置 ...
国立台湾大学日式宿舍─丁观海、丁肇中寓所
位置台北市大安区泰顺街33巷4号
官方名称国立台湾大学日式宿舍─丁观海、丁肇中寓所
类型登录等级:历史建筑
登录种类:宅第
评定时间2007年3月27日
详细登录资料
关闭

丁肇中在台湾的旧居(台北市大安区泰顺街33巷4号))已依《文化资产保护法》被台北市政府指定为历史建筑,名称为“国立台湾大学日式宿舍-丁观海、丁肇中寓所”,为丁肇中青少年时期与其父台大教授丁观海在台湾住处。

名言

参见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