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嵋龙属属名Omeisaurus,意为“峨嵋蜥蜴”,有时写作峨眉龙[3])是生存于侏罗纪中期(巴通期卡洛夫期)的马门溪龙科蜥脚类恐龙,目前包含8个有效种英语Valid name (zoology),全部出土于中国四川盆地沙溪庙组。首个化石于1936年在峨嵋山附近的荣县发现,因而得名。如同典型蜥脚类,峨嵋龙是大型四足的植食性动物,各物种身长介于9至20公尺。[5]

Quick Facts 科学分类, 模式种 ...
峨嵋龙属
化石时期:中侏罗世巴通期卡洛夫期
168.3–163.5 Ma
Thumb
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天府峨嵋龙成体(大)与幼体(小)骨架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蜥形纲 Sauropsida
总目: 恐龙总目 Dinosauria
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亚目: 蜥脚形亚目 Sauropodomorpha
下目: 蜥脚下目 Sauropoda
科: 马门溪龙科 Mamenchisauridae
属: 峨嵋龙属 Omeisaurus
Young, 1939
模式种
荣县峨嵋龙
Omeisaurus junghsiensis

Young, 1939[1]
  • 荣县峨嵋龙 O. junghsiensis
    Young, 1939[1]
  • 长寿峨嵋龙 O. changshouensis Young, 1958[2]
  • 釜溪峨嵋龙 O. fuxiensis
    Dong, Zhang & Zhou, 1983
  • 天府峨嵋龙 O. tianfuensis
    He et al., 1984
  • 罗泉峨嵋龙 O. luoquanensis
    He, Li & Cai, 1988
  • 毛氏峨眉龙 O. maoianus
    Tang et al., 2001[3]
  • 焦氏峨嵋龙 O. jiaoi
    Jiang et al., 2011
  • 普贤峨嵋龙 O. puxiani
    Tan et al., 2021[4]
异名
  • Omeisaurus yunghsiensis [sic] Young, 1939
Close

发现史

早期发现

最早的峨嵋龙化石是1936年查尔斯·路易斯·坎普英语Charles Lewis Camp杨锺健在中国四川省荣县西瓜山中侏罗统地层[注 1]发现的部分骨骼,化石后来被运往北京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IVPP)进行清修[1][6][6]。1939年,杨锺健根据含四节颈椎在内的部分骨骼[1]命名了模式种荣县峨嵋龙Omeisaurus junghsiensis),属名取自发现地附近的峨嵋山,种小名则指发现地荣县[1],正模标本后来于二战期间遗失。[6]1941年,卞美年、杨锺健等人在四川广元南部的城墙崖,以及甘肃定西南部的中寨镇分别发现6颗蜥脚类牙齿与1颗蜥脚类牙齿,杨锺健认为两地发现的牙齿都与荣县峨嵋龙相近,翌年鉴定为荣县峨嵋龙相似种(Omeisaurus cf. junghsiensis[7]

1955年李宣民等人于水库修建期间在长寿区发现与荣县种同地层的蜥脚类遗骸。[1]IVPP派出工作人员前往挖掘,找到11个脊椎和一些肢骨,编号为IVPP V930标本,后来1958年由杨锺健[8][6]描述为第二个种长寿峨嵋龙Omeisaurus changshouensis)。

伍家坝的发现

Thumb
釜溪峨嵋龙的骨架

1970年代中后期自贡市伍家坝大圳建设期间,工作人员在上沙溪庙组发现大量蜥脚类遗骸。由于产量庞大,花了重庆自然博物馆五年时间挖掘,并发表了简短介绍。标本包括许多部分头骨及颅后骨骼,至少有13到16只个体;后来在重庆与自贡分别架设了两个骨架。此次挖掘还找到另一个物种的头骨碎片,是为第三个种釜溪峨嵋龙Omeisaurus fuxiensis),于1983年由董枝明、周世武、张益宏描述,并以伍家坝所在的釜溪河流域命名。[6]该种名经常与釜溪自贡龙Zigongosaurus fuxiensis)混淆,两者是根据不同化石材料而建立,[9]不过董曾于1983年称两者是相同动物。[6]

大山铺采石场的发现

Thumb
天府峨嵋龙的颌骨

下一个化石最丰富、也是最知名的物种出土于1980年代,当时在自贡的大山铺地区发现大量恐龙遗骸,包括一只个体的完好骨骼、头骨、及其他个体的颅后骨骼。[10]其中保存最好的是ZDM T5701标本,一个近乎完整、部分关节相连的颅后骨骼,1984年由何信禄等人指定为正模标本,并以四川的外号“天府”描述为第四个种:天府峨嵋龙Omeisaurus tianfuensis)。[11][10]另一个近乎完整的头骨与部分颅后骨骼ZDM T5702标本被选为副模标本英语paratype,成为峨嵋龙少数保存完好的头骨材料。1988年将这些标本进行了更详尽的描述,并在自贡恐龙博物馆架设了骨架模型,进而广为人知。[10]值得一提的是,大山铺的天府种尾椎末端保存了尾槌构造。[12][13]1988年,李奎将罗泉出土的部分颅后骨骼另立为第五个种罗泉峨嵋龙Omeisaurus luoquanensis)。[10]

后续发现

Thumb
毛氏峨嵋龙的骨架
Thumb
毛氏峨嵋龙的头骨

1980年代后还有其他物种陆续建立。其中最完整的是2001年命名的第六个种毛氏峨嵋龙Omeisaurus maoianus),于1990年代由金幸生和张国俊在井研县沙溪庙组采集到的ZNM N8510标本,包括头骨、部分脊椎、其他颅后材料。其种小名取自文物学家毛昭晰的姓氏,以感谢他对研究工作的协助。正模头骨现展示于浙江自然博物院[3]毛氏种的分类受到质疑,某些种系发育分析显示其与马门溪龙新疆巨龙更为近缘。[14][15][16]2011年,江山等人根据保存在自贡恐龙博物馆的ZDM 5050标本(一个保存良好且部分接连的颅后骨骼)命名了第七个种焦氏峨嵋龙Omeisaurus jiaoi),种名取自贡恐龙博物馆筹建领导小组组长焦政的姓氏,以表扬他对大山铺化石研究与自贡恐龙博物馆的贡献。[17]2021年,谭超等人命名第八个种普贤峨嵋龙Omeisaurus puxiani),化石发现于重庆市云阳县,是至今保存最佳的峨嵋龙化石之一,大部分脊柱及腰带都已完成清修,目前存放于重庆地质遗迹保护与研究实验室,编号CLGRP V00005。种小名得名自汉传佛教中以峨嵋山为道场的普贤菩萨[4][18]

描述

峨嵋龙是四足步行的大型植食性恐龙,颈部特长,颈椎多达17节,相当于马门溪龙,高于蜥脚类平均值的12至13节。[19]

体型

Thumb
天府峨嵋龙体型比例图
Thumb
天府峨嵋龙复原图

峨嵋龙不同物种的体型彼此差异很大,约介于10至20公尺范围内。2004年,格拉多·马泽塔等人估算天府种全长20.2公尺及体重9.8吨。[20]2016年,葛瑞格利·保罗英语Gregory S. Paul估计荣县种全长14公尺,体重4吨;毛氏种全长15公尺,体重5吨;天府种最大,全长18公尺,体重8.5吨。[19]

2020年,鲁宾·莫里纳-裴雷兹和阿西尔·拉腊曼迪提出不同估计值:荣县种全长16.5公尺,肩高3.25公尺,体重6吨;广元的荣县近似种全长9公尺,肩高2.1公尺,体重1.5吨;长寿种全长18公尺,肩高3.45公尺,体重6.9吨;天府种全长18.5公尺,肩高3.55公尺,体重7.4吨;罗泉种全长19公尺,肩高3.6公尺,体重8吨;焦氏种全长20公尺,肩高3.8公尺,体重9吨。而两人认为可能不属于峨嵋龙属的釜溪种全长14.8公尺,肩高3.3公尺,体重7.4吨;毛氏种全长13.8公尺,肩高3.1公尺,体重5.9吨。[5]

2021年谭超等人发表普贤种时,推估其全长约15公尺。[4]

鉴定特征

2004年,保罗·阿普彻奇(Paul Upchurch)定义了整个峨嵋龙属的自衍征在于上颌骨升枝垂直加宽,作为当时他认为两个有效种荣县种与天府种的共同特征。2021年的论文定义了包含普贤种及天府种在内演化支的四个关键共有特征:中部颈椎的长度至少是高度的四倍;中后部颈椎外凸后缘有三角形骨突;中后部脊椎椎体横切面纵向略扁;前部尾椎侧突呈翼状,末端未收缩。[4]

分类

峨嵋龙因尾槌而被认为与蜀龙近缘并一起分到鲸龙科,但这演化支通常被视为分类垃圾桶英语Wastebasket taxon。峨嵋龙亦曾数度与马门溪龙一同归类到盘足龙科[1][21]1972年杨锺健赵喜进首度提出马门溪龙科[22]2002年威尔森建立峨嵋龙科来取代马门溪龙科,并包含峨嵋龙与马门溪龙两属,但当时不被学界广泛采纳。[23]直到近代共识将峨嵋龙在内的许多曾归入盘足龙科的侏罗纪亚洲蜥脚类改归入单独的马门溪龙科演化支,并处于真蜥脚类的基础位置。[24][25]2021年的研究指出除了毛氏种之外其他所有峨嵋龙物种都有效,并为同一属,其中荣县种是最基础物种。[15]

以下支序图取自2021年研究:[4]

蜥脚形亚目 Sauropodomorpha

板龙 Plateosaurus

蜥脚下目 Sauropoda

莱森龙 Lessemsaurus

珙县龙 Gongxianosaurus

杏齿龙 Amygdalodon

火山齿龙 Vulcanodon

伊森龙 Isanosaurus

火山齿龙 Vulcanodon

塔邹达龙 Tazoudasaurus

鲸龙 Cetiosaurus

真蜥脚类 Eusauropoda

巴塔哥龙 Patagosaurus

马门溪龙科 Mamenchisauridae

峨嵋龙 Omeisaurus

马门溪龙 Mamenchisaurus

元谋龙 Yuanmousaurus

图里亚龙 Turiasaurus

新蜥脚类 Neosauropoda

古生态学

峨嵋龙在沙溪庙组的上下层带都有分布,年代横跨了中侏罗世巴通期到卡洛夫期,约1亿6800万至1亿6000万年前。峨嵋龙栖息于茂密的森林环境。不同物种有时彼此共存(如荣县种与天府种)。峨嵋龙在下沙溪庙组和蜀龙、大头龙文雅龙原颌龙大安龙大山铺龙等蜥脚类、华阳龙巨刺龙剑龙类灵龙何信禄龙鸟脚类共存,而在上沙溪庙组跟马门溪龙、重庆龙嘉陵龙沱江龙盐都龙共存。较小型的植食恐龙可能不会与蜥脚类直接竞争。上下层的掠食者也有所不同,下层有气龙宣汉龙,上层则以永川龙中华盗龙为代表,这些可能作为蜥脚类的主要威胁。[19]

注释

参考资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