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e抗原(英文:Hepatitis B e antigen),简称乙肝e抗原HBeAg,是乙肝病毒的一种病毒蛋白,为病毒复制活跃程度的指标[1][2]。如果患者身上检测出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则较为可能传播乙肝病毒(如“大三阳”)[2][3]

Thumb
乙肝病毒(HBV)简化结构示意图。其中e抗原的标识为黑色十字星形颗粒(HBeAg)。
Thumb
乙肝病毒(HBV)的基因组,其中粉色部分(ORF Core)编码核心抗原,但如果与Pre C段共同翻译,则可产生e抗原。

结构

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位于B型肝炎病毒的封套及衣壳之间[4]。HBeAg及乙肝核心抗原位于同一个信息框中。

功能

目前有关 HBeAg 的功能尚未完全明朗[5],有研究显示其可以下调TLR2的表现[6]

临床

临床上,乙肝患者的血液检测中:e抗原阳性、e抗体阴性被称为“大三阳”,传染性较强,乙肝病毒在体内复制能力较强;e抗原阴性、e抗体阳性被称为“小三阳”,传染性较弱,乙肝病毒在体内复制能力较弱[3]

  • 急性乙肝患者(感染时间不到6个月)恢复过程中,e抗原浓度逐渐下降直至在血清中检测不到,而与此同时e抗体水平逐渐升高,并可能在随后几年内都能检测到[2]
  • 慢性乙肝患者(感染时间达6个月或以上,包括病毒携带者)血液检测结果,e抗原阳性表示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相反e抗体阳性表示病毒复制不活跃、传染性低,但如果同时检测到乙肝病毒DNA,则e抗体阳性也意味着病毒复制活跃[2]

参见

参考文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