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魏了翁(1178年—1237年),字华父,号鹤山,蜀地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南宋哲学家,蜀学集大成者,工书法,尤善篆书、行书。曾为礼部尚书、端明殿学士,赠太师,谥文靖。能填词。
祖父魏革,娶妻高氏,有七子二女[1]。父魏孝璹过继高家,改名高孝璹,有六子。“英悟绝出,日诵千馀言”[2],人称神童,十五岁写《韩愈论》。
庆元五年(1199年),进士及第。授签书剑南西川节度判官。
开禧元年(1205年),除秘书省正字,后迁校书郎。以亲老乞补外任,出知嘉定府(四川省乐山县)。
嘉定三年(1210年),因父亡,辞职回家守孝,筑室白鹤山(梧州邛崃市区西郊)下,创建蒲江鹤山书院授徒讲学,士争从之,世称“鹤山先生”[3]。守孝期满后,先后至汉州、眉州、沪州任职,有治绩。力主抗金,献边防十策。受朱端诬告,连降三官。复为礼部尚书。官至端明殿学士。
宝庆元年(1225年),因不满史弥远矫诏,废赵竑、立赵昀为帝,被贬居靖州六年,并创建靖州鹤山书院,宋理宗曾赐御书“鹤山书院”以嘉奖他的讲学活动。
晚年以端明殿学士、佥书枢密院事督视京湖江淮军马[4],曾指挥宋军克复襄阳。
嘉熙元年(1237年),卒于绍兴府安抚使官所。赐太师,谥文靖。葬于枫桥镇高景山金盆坞[5],诏赐第宅于苏州南宫坊(现书院巷)。
《宋元学案.鹤山学案》记载鹤山生平及学术思想。鹤山与朱熹及其弟子辅广、李燔有往来,又与陆九渊之子陆持之友好,并吸取心学的精华。魏了翁对《周易》极有研究,重视王弼、邵雍等人的见解,认为:“大抵性善之义具于《易》。”他认为:“辞、变、象、占,《易》之纲领,而繇、彖、象、爻之辞;画、爻、位、虚之别;互、反、飞、伏之说;乘、承、比、应之例,有不知则义理阙焉。”。黄百家称:“鹤山识力横绝,真所谓卓荦观群书者。”了翁对河图、洛书、“先后天易说”亦深信不疑[6],直言“戴九履一之图其象圆,五行生成之图其象方,是九圆而十方也,安知邵子不以九为图,十为书乎”[7]。
著有《鹤山先生大全文集》一百九卷、《九经要义》二百六十三卷、《周易集义》、《易举隅》、《周礼井田图说》、《古今考》、《经史杂抄》、《师友雅言》。词有《鹤山长短句》。
《宋史•卷四百三十七•列传第一百九十六》
清黄宗羲《宋元学案卷八十•鹤山学案》
清缪荃孙《魏文靖公年谱》。
《魏了翁文学研究》,张文利著,中华书局出版,2008年11月。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