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唐朝政治家、文学家(754年-805年)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陆贽(754年—805年),字敬舆。吴郡嘉兴(今浙江嘉兴人),祖籍吴郡吴县(今苏州),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医学家,德宗朝翰林学士、宰相,谥曰宣,后世常称陆宣公。
陆贽出自吴郡陆氏侍郎支,祖父陆齐政官至富平令,父亲陆侃曾任溧阳(江苏溧阳)县令,早年逝去,贽受母亲韦氏教育长大。大历六年(771年)举进士第六名,历授华州郑县尉,渭南县主簿,迁监察御史。
唐德宗即位前在,召为翰林学士。时两河用兵,他善于分析军事形势,并预测可能兵变。建中四年(783年)果然爆发泾原兵变,德宗避朱泚之乱于奉天(今陕西乾县),转为考功郎中,诏书多出其手,唐德宗发布了《罪己诏》,即由陆贽起草《奉天改元大赦制》:“然以长于深宫之中,暗于经国之务。积习易溺,居安忘危,不知稼穑之艰难,不察征戍之劳苦……天谴于上而朕不悟,人怨于下而朕不知……罪实在予,永言愧悼。”深受德宗重视。
贞元八年(792年)窦参获罪,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曾上疏反对两税法[1],陆贽说两税法有七弊。《通鉴》经常载入“陆贽上言”,卷234详录陆贽“请均节财赋,凡六条”。德宗虽然欣赏他的言论,但却不采用。他对户部侍郎裴延龄当时靠献媚得宠于天子十分愤慨,屡次在朝上当面力陈这样做的不宜之处,贞元十年(794年),遭裴延龄诬陷,被降为太子宾客。
陆贽当初受到唐德宗赏识,不敢因为怕言祸而噤口,有话都直言,朋友劝他,认为这样做过了,他答道:“我对上不辜负天子,对下不辜负我所学到的知识,我不留恋其他的事物。”[2]
贞元十一年(795年),裴延龄诬陷陆贽煽动军心,贬忠州(今重庆忠州区)别驾,在州十年,深居简出,抄集药方成《陆氏集验方》五十卷。永贞元年(805年)唐顺宗即位,下诏召回,诏书未至而卒,时年五十二岁。赠兵部尚书,谥号曰“宣”。其著述多种,流传有《翰苑集》(《陆宣公集》)。后世有人将他比作汉朝的贾谊。曾国藩也曾称赞并推荐过陆贽的文章。
《新唐书》卷四五《选举志下》:“初,吏部岁常集人,其后三数岁一集,选人猥至,文簿纷杂,吏因得以为奸利,士至蹉跌,或十年不得官,而阙员亦累岁不补。陆贽为相,乃惩其弊,命吏部据内外员三分之,计阙集人,岁以为常。”
根据学者陈铁民的研究,唐代士人科举及第后以及六品以下官员任满后需要守选[3]才能参加吏部铨选获取官职,因为每年的官缺数量是相对固定有限的,大概在2000到4000之间,随着时间的推移,每年新入仕的士子和前资官数量不断累积,有限官缺和数量庞大的选人之间矛盾越来越突出,官缺经年得不到补充,有的士人十年都无法获得一个官职。陆贽实行“计阙集人”的办法,首先将每年官缺根据内外官不同的性质一分为三,根据每一年度的具体官缺数量来确定本年度符合条件参与吏部铨选的选人数量,大大减少每年参选的选人数量,使官缺选人数量大致保持一致,使得该年度赴京参选的选人都能获得官职[4]。
[编]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