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卑斯山

位于欧洲中心的山脉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阿尔卑斯山map

阿尔卑斯山(德语:Alpen [ˈalpn̩] 义大利语Alpi [ˈalpi];法语:Alpes [alp]斯洛维尼亚语Alpe [ˈáːlpɛ]罗曼什语Alps)是欧洲最高及横跨范围最广的山脉,它覆盖了意大利北部边界、法国东南部、瑞士列支敦士登奥地利德国南部及斯洛文尼亚。它可以被细分为三个部分:从地中海到白朗峰的西阿尔卑斯山,从瓦莱达奥斯塔布伦纳山口(奥地利和意大利交界处)的中阿尔卑斯山,从布伦纳山口到斯洛文尼亚的东阿尔卑斯山。欧洲许多大河都发源于此,水力资源丰富,为旅游、度假、疗养胜地。

事实速览 阿尔卑斯山, 最高点 ...
阿尔卑斯山
Thumb
勃朗峰山脉,阿尔卑斯山的最高山脉,从瑞士萨伏依一侧看
Thumb
阿尔卑斯山立体模型地图,参见绘制国界的版本
最高点
山峰勃朗峰
海拔4,810.45米(15,782.3英尺)
坐标45°50′01″N 06°51′54″E
地理
国家 斯洛维尼亚
 法国
 德国
 瑞士
 义大利
 奥地利
 列支敦斯登
地质
造山运动阿尔卑斯造山运动
岩石年代第三纪
岩石类型格劳宾登片岩英语Bündner schist复理岩磨拉岩
关闭

阿尔卑斯山共有128座海拔超过4000公尺的山峰,其中最高峰白朗峰海拔4810.45公尺[1],位于法国和意大利的交界处。山脉呈弧形,长1200公里,宽130~260公里,平均海拔约3000公尺,总面积约22万平方公里[2]。阿尔卑斯山北边是水气较多的气候,而南边则较为干燥,雨量很少。

词源

Thumb
"alp"一词指的可能是放牧所用的高山牧场及其相关构建物,如图中的阿尔卑斯山南侧一角

“阿尔卑斯”这个名字来自拉丁语“Alpes”,英语发音“Alps”则是通过法语演变而来。莫鲁斯·塞尔维乌斯·诺拉图斯(一个维吉尔诗歌的古代注释者)评论说(A. X 13)凯尔特人管每一座高山都叫做Alpes。这个词很可能来自意大利-凯尔特语英语Italo-Celtic,因为凯尔特语中许多与高山有关的词汇都带有词根alp

这与拉丁语Alpes一词来自于非印欧语系的说法可能并不矛盾(在地中海地区,许多山峰与山脉可能有着非印欧语源)。根据古英语辞典,拉丁词Alpes可能衍生自欧洲史前语言英语Pre-Indo-European languages的单字*alb“山”,Albania也是它的衍生词之一。有趣的是,阿尔巴尼亚Albania(现代阿尔巴尼亚外称)一词曾经作为许多欧洲地区山峰的名字。在罗马时代,Albania指的是高加索东部,而在英语中Albania(或Albany阿尔比恩)偶尔会成为苏格兰的代称[3]

也有可能albalbus拉丁语白色)两词共同源自对高山顶峰的皑皑积雪的感性认识。现代词汇alp, alm, albealpe常指阿尔卑斯地区山岭雪线以下的高山牧场英语Alpine transhumance[4]

Thumb
意大利多洛米蒂国家公园富内斯山谷
Thumb
奥地利境内阿尔卑斯山脉罗方山的风景
Thumb
法国上萨瓦的阿让蒂耶尔冰川,属于阿尔卑斯山脉

地理

形成

阿尔卑斯山属于第三纪褶皱山脉。北大西洋扩张,造成非洲、欧洲板块间运动;早白垩世以来,非洲分裂出的小板块不断向北移动,晚始新世开始与欧洲板块碰撞,逐渐隆起形成阿尔卑斯山脉。巨大的推覆构造为其显著特征,由于在板块碰撞中,多次构成剧烈的冲断层,掀起有些巨大岩体,移动数十公里覆盖到其他岩体之上,形成大型平卧褶皱;以西阿尔卑斯为典型。

阿尔卑斯山除了主山系外,还有四条支脉伸向中南欧各地:一条向西伸进伊比利亚半岛,即比利牛斯山脉;向南一条为亚平宁山脉,它构成了亚平宁半岛的主脊;东南一条称迪纳拉山脉,它纵贯整个巴尔干半岛的西侧,并伸入地中海,经克里特岛塞普勒斯岛直抵小亚细亚半岛;东北一条称喀尔巴阡山脉,它在东欧平原的南侧一连拐了两个大弯然后自保加利亚直达黑海之滨。

地貌

阿尔卑斯山的冰川地貌分布广泛,冰蚀地貌最为典型;山峰峰角尖锐,挺拔俊俏,有很多冰蚀崖、U型谷、冰斗、悬谷、冰蚀湖等。有1200多条现代冰川,面积约4000平方公里,其中以瑞士西南的阿莱奇冰川规模最大,长22.5公里,面积130平方公里。

山峰

国际登山联会定义了一个官方的阿尔卑斯山脉山峰列表,其中有82个超过4000公尺的山,但其中不止是高山,也包括了一些地形突起度不高,但常作为登山运动目的地的山。下表是22座地形突起度超过500公尺的山,也就是高度高过最近鞍部500公尺的山。

更多信息 名称, 高度 ...
阿尔卑斯山22座4,000公尺以上,突起度超过500公尺的高峰[6]
名称 高度 区域 名称 高度 区域
勃朗峰 4,810米(15,781英尺) 格拉耶山 埃朗峰 4,171米(13,684英尺) 彭尼内山
杜富尔峰 4,634米(15,203英尺) 彭尼内山 少女峰 4,158米(13,642英尺) 伯尔尼山
多姆峰 4,545米(14,911英尺) 彭尼内山 韦尔特山 4,122米(13,524英尺) 格拉耶山
魏斯峰 4,506米(14,783英尺) 彭尼内山 僧侣峰 4,107米(13,474英尺) 伯尔尼山
马特洪峰 4,478米(14,692英尺) 彭尼内山 巴尔德塞克兰峰 4,102米(13,458英尺) 多菲内山
布朗什峰 4,357米(14,295英尺) 彭尼内山 施雷克峰 4,078米(13,379英尺) 伯尔尼山
大孔班山 4,314米(14,154英尺) 彭尼内山 上加伯尔峰 4,063米(13,330英尺) 彭尼内山
芬斯特拉峰 4,273米(14,019英尺) 伯尔尼山 大帕拉迪索山 4,061米(13,323英尺) 格拉耶山
大若拉斯山 4,208米(13,806英尺) 格拉耶山 贝尔尼纳峰 4,049米(13,284英尺) 贝尔尼纳山脉
林普菲施峰 4,199米(13,776英尺) 彭尼内山 魏斯密斯山 4,017米(13,179英尺) 彭尼内山
阿莱奇峰 4,193米(13,757英尺) 伯尔尼山 拉金峰 4,010米(13,156英尺) 彭尼内山
关闭

人文

阿尔卑斯山区(尤其是西部)是阿尔卑坦人阿尔卑坦语Arpetans的文化区,过去曾是意大利、法兰西、普罗旺斯之间的过渡区,当地人今已普遍改说法语,但文化上仍具有不同于法兰西族的独特性。阿尔卑斯山的德语人口仍使用与标准德语差异很大的阿勒曼尼语

季节

  • 春季:阿尔卑斯山春季时积雪开始融化,适合登山
  • 夏秋季:阿尔卑斯山的夏季自6月至9月初,而大部份的滑雪胜地都会在秋季10月以及11月开张。
  • 冬季:阿尔卑斯山的滑雪季于圣诞节前到4月底。
Thumb
阿尔卑斯山的全景图

河川与湖泊

阿尔卑斯山脉提供欧洲饮水,灌溉与水力发电[7]:p.5。阿尔卑斯山脉的面积虽然仅占欧洲的11%,但提供欧洲90%以上的水源,尤其是干旱地区与夏季。米兰等城市就有80%的水倚赖阿尔卑斯山供应[7]:p.9[8]:p.1[9]。河川流域里有500座以上的水力电厂,年发电量达29亿千瓦时[7]:p.8。源自瑞士的欧洲主要河流,像是莱茵河隆河因河提契诺河波河,源头都来自阿尔卑斯山脉,流经邻近国家,最后注入北海地中海亚得里亚海以及黑海

其它河川如多瑙河,主要支流也源自阿尔卑斯山。隆河是地中海第二大水源,仅次于尼罗河;冰川融化为隆河水源,流入日内瓦湖后再流向法国,在法国还用来冷却核能电厂[8]:p.3莱茵河源自瑞士一个30平方公里的区域,约占瑞士输出水量的60%。

阿尔卑斯山的一些河会形成湖泊,日内瓦湖是一个新月形的湖,湖的一侧是瑞士的日内瓦,另一侧则是法国的埃维昂莱班。德国的圣巴尔多禄茂教堂是在国王湖的南侧,需划船过湖或越过山才能到达[10]

气候

阿尔卑斯山位在温带,但又有高海拔地形。世界上因为高海拔,以致气候类似极地的地区称为高山气候。由海平面往上升,气温会渐渐下降(见气温垂直递减率)。山上盛行风的影响,使得山下的暖空气流动到山上,其体积膨胀,因此会失去热量,因此水气会凝结,产生降雨甚至降雪。阿尔卑斯山的高度阻挡了水气,因此将阿尔卑斯山北边是水气较多的气候,而南边则较为干燥。

Thumb
阿莱奇冰川和山上的松树

自18世纪起就开始针对阿尔卑斯山的气候进行研究,特别是像季节性焚风等特殊的模式。在20世纪初就已经在阿尔卑斯山上架设许多的气象站,持续的提供气象学家相关的资料其中有些山谷非常干旱,像是义大利的奥斯塔山谷、格劳宾登山及奥地利的北蒂罗尔州

历史

旧石器时代开始,阿尔卑斯山区就有人类居住,他们以打猎为生;从法国伊泽尔河谷附近的韦科尔奥地利陶普利茨上方的利格尔洞穴(Lieglloch),他们在各地都留下了手工艺品。在阿尔卑斯山冰川后移以后,山谷中便有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居住,他们在洞穴和小居民点中生活,有些小居民点是建在阿尔卑斯湖泊的岸旁。阿讷西湖附近、日内瓦湖沿岸、奥地利托特斯山脉中、意大利奥斯塔卡莫尼卡谷地英语Val Camonica中都发现了这类居民生活地的遗迹。其中,卡莫尼卡河谷以2000多幅岩石雕刻而闻名于世,这些石雕留下了2,000多年人类居住情况的宝贵而生动的画面。

公元前800∼前600年间,凯尔特人攻击了依然处于新石器时代的人并迫使他们迁移到阿尔卑斯山脉遥远的山谷中去,在上奥地利哈尔施塔特发现了凯尔特人的文化中心。由于这里所发现的考古文物丰富,哈尔施塔特这一名称已成为欧洲青铜器时代末期和铁器时代初期的同义语。凯尔特人也凿辟了阿尔卑斯高山上的一些山口作为贸易通道。

罗马人扩大了古老的凯尔特村庄;罗马人在阿尔卑斯山中和周围的山谷中,建起许多新的城镇。他们也改进了水的供应,建造起竞技场和剧院,这些古迹保存得最完好的地方是奥斯塔。控制阿尔卑斯各山口是罗马人扩张的关键,羊肠小径被扩大为道路。那些连接罗马国外军事前哨的山口(如大圣伯纳德施普吕根法语Splügen Pass布伦纳普勒肯法语Plöcken Pass)更显重要。日耳曼人的首次进犯发生在259年。到400年,罗马人对阿尔卑斯山区的控制已分崩瓦解。

罗马化的凯尔特人的土地被日耳曼人,勃艮第人阿勒曼尼人伦巴第人所占据。在8和9世纪期间,阿尔卑斯山区成为查理曼帝国的一部分。后来,查理曼的孙辈根据凡尔登条约瓜分了帝国,888年的分解导致了持续至今的基本语言的分歧。凯尔特人、罗马人和日耳曼人强加于阿尔卑斯山区的统一在中世纪消失了。在随后的大部分时间里,各个山谷离群索居,互不往来。直到近代,阿尔卑斯各民族的封闭状态才被工业革命和铁路(通过巨大的隧道穿过阿尔卑斯山脉)的到来所打破。

参看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