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金丹道事件,又称金丹道暴乱[1]或金丹道起义[2][3],是清朝光绪十七年(1891)年冬十月(公历11月),发生于内蒙古东南部并波及辽宁、吉林、河北三省的“金丹道”教徒武装起事(因金丹道暴徒头裹红巾为记,故而蒙古族称“红帽子事件”,当地受害汉民则骂之为“红头蛆”)事件。参加金丹道事件的还有武圣门和在理教。[2]
清末的内蒙古卓索图盟和昭乌达盟,关内汉族民人闯关东不断涌入,初到蒙地的汉族人受到蒙古人中的“桀骜者,时复出而相扰。纠合三五,持刀骑马,闯入汉族人家,坐索酒肉钱财,笞打妇男,抢惊牲畜,尽而后已。”令不少汉人向会道门之类的民间组织寻求庇护;而清朝的蒙汉分治政策,加上文化习俗令蒙古人与汉人的经济交往处于下风,另外,王公贵族大量放垦旗内土地,原有的游牧区域不断缩小,[4]令蒙古牧民产生怨恨情绪,一些汉人佃户交不起地租,经济纠纷和双方文化和法律的差异加大了原有矛盾。[5]此外,敖汉旗贝子达克沁的横征暴敛等仆对汉族民人的欺压也是原因之一,如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六月,达克沁一家人外出听戏,“勒令开道,其有乡间愚鲁农人,回避稍迟者,无论男女老幼,鞭笞立至,几至酿成巨变。”,令该地的矛盾激化。
金丹道的大首领杨悦春,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生于直隶属下承德府建昌县杨家弯子(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沟梁镇设力虎村),原为敖汉旗贝子(闲散王公)达克沁的佃户,据杨悦春本人事后供称,其开始使用道教的一些元素进行行骗,后将总坛设立在偏僻的深山老林大黑山中,借林木为掩护,开始以行医为名招收信徒。又利用周边的一些会道门“在理教”的教义等进行杂糅[1],起兵是因为受到蒙古王公长期的欺压[5]。
事件发生在1891年11月,当时起事分子袭击了敖汉旗的衙门,杀了该旗的达克沁,其孙德色赖托布侥幸逃脱,并破坏他的祖先坟墓,贝子府及附近的1000多名蒙古人被杀,而杨悦春当晚即在贝子府内登极称帝,改贝子府为“开国府”,随后金丹道教徒进入翁牛特旗、土默特的左右两旗、喀喇沁的三个旗,宣称:“相从入教,则从此不受蒙古欺侮。”,事态迅速波及到奈曼旗、朝阳县和建昌县等地,公开使用“平清扫胡”和“仇杀蒙古”等口号。[6] 清政府得知后,直隶总督李鸿章派遣叶志超等率清军镇压反叛分子。直隶部队越过长城,从南部和西南部进军。 在东部战线上,与奉天分离的部队在围攻行动中发挥了作用。现代化的军队通过电报进行通信,从铁路调运派遣士兵并装备现代枪支,于12月迅速粉碎了叛乱分子。叛军领袖杨悦春在天津被处决。[1]
据《朝阳县志》记载,仅朝阳县蒙古人、汉人死亡人数就高达10万人[1]。叶志超在奏折中则称,两个月的叛乱中约有2万金丹道信徒死亡。
该事件影响了该地原有的社会结构,令一部分的蒙古人北迁,[4]参与平定叛乱的伯颜帖木林·海山成为外蒙古独立的推动者。[7]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