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遣支舰队(日语:遣支艦隊/けんしかんたい Kenshi Kantai ?)是旧日本海军的一种舰队编制,主要在中国的近海及内河活动。当时日本普遍称呼中国为“支那”,故有此名。
1917年12月,日本海军设立第7战队,驻留上海。1918年8月10日,第7战队(时辖防护巡洋舰千岁,炮舰宇治、鸟羽、伏见、隅田、嵯峨)独立编为遣支舰队。1919年8月9日,遣支舰队又更名为第一遣外舰队,继续以上海为基地,进行警戒。
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日军开始紧急向中国增派军力。事变爆发时日军在华本有第一、第二遣外舰队两支舰队编制,在此基础上两支舰队分别扩充为第三[1]、第四舰队[2]。1937年,以七七事变为标志,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成立中国方面舰队(日语:支那方面艦隊)以统一指挥在华海军兵力。1938年初日军在中国方面舰队旗下进一步建立第五舰队投入中国战场。1939年11月15日,中国方面舰队下辖三支舰队改名为第一、第二、第三遣支舰队[3]。
由原第三舰队改名而来,继续以上海为基地,在长江流域活动。主力为驻扎在武汉的汉口方面特别根据地队的陆战队,以及配备各式炮舰、用以确保长江流域安全的第11战队,此外还有若干驻留九江、南京的地面部队。
1942年1月15日,汉口方面特别根据地队(简称汉口特根)降格为汉口警备队;1943年8月20日,第一遣支舰队全体降格为扬子江方面特别根据地队(简称扬子江特根)。部队虽然级别降低,但任务并没有变化,依旧是护卫武汉、九江、南京等据点的安全,确保长江航路的正常。战争末期扬子江特根的炮舰几乎损失殆尽,基本只进行陆战,直到战争结束。
前身为第五舰队[4][5],改称后继续以广州为基地在华南进行活动。原本拥有着一个水雷战队的实力,太平洋战争前夕替换成了较弱的兵力。地面部队方面,原本下辖3个根据地队,1941年4月10日海南岛特别根据地队升格为警备府,脱离了舰队编制。太平洋战争爆发不久日军即占领了香港,广东方面特别根据地队转移到香港,并且舰队司令部直到日本战败为止也都设在香港。战争末期水面舰艇几乎完全损失,舰队大体以香港、厦门为中心进行地面行动。
原第四舰队[6][7],一直以青岛为基地在华北一带活动。改称时华北的水上作战活动已经告一段落,故此仅维持最小限度的水面舰艇。陆地方面,管辖青岛方面特别根据地队,单独对青岛一带进行巡逻警戒。1942年1月15日,为了支援日军的南方作战,调走了部分陆战队兵力,青岛特根降格为警备队。1942年4月10日,舰队解散,剩下的兵力全部并入青岛警备队。青岛警备队直到战争结束为止都一直在山东一带活动。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