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光带(英语:Photic zoneEuphotic ZoneSunlight zone),又名真光层表层带或者透光层[1],是指湖泊海洋中, 光度足以供浮游植物行光合作用的深度范围,大约从海表面至水深100〜200 m之间,这层水体受大气层和阳光的影响,水温常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动,具有基础生产力,也是各类生物密度最高的水层。[2] 当深度达到200米的时候,可见光已经基本被吸收殆尽,200米以上的这一片“光照区”在海洋学中被称为透光层。透光层是海洋光合作用的生物的主要聚集区。[3] 透光层的深度受水体水质所影响,在混沌的水体中,透光层可能少于1公尺;在干净的水体中却可达到50公尺。[4]从大气-水界面开始,真光层一直延伸到光线亮度降低到表面亮度1%的区域(亦称作“真光层深度”)。

浮游生物

垂直分布浮游植物由于进行光合作用,仅分布在海洋有光照的上层(约0~200米,称为真光层)。蓝藻大多分布于真光层的上部,硅藻则可分布在整个真光层。浮游动物在上、中、下各个水层都有分布,但种类和数量互不相同。[5] 束毛藻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贫营养盐海域的表层水面,其环境特点为:水团相对稳定,水域营养盐浓度较低,光的透过率较高。通常在边界涌流(boundary current),如墨西哥湾涌流,黑潮涌流(Kuroshio current)和热带海域泻湖(lagoon)水域束毛 藻的生物量较大[6]。束毛藻能够在营养贫乏的表层水域有较高的生物量主要是因为:束毛藻能够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成化合态氮为自身提供营养[7],由于束毛藻细胞中含有气泡为其提供浮力使藻体能浮于表层水域,同时由于细胞具有特殊的光合结构,使束毛藻能在光照度较强的透光层中生长繁殖。[8]。在海洋真光层生态系统中束毛藻群落通常提供其他生物(如硅藻,甲藻,原生动物,水螅类,桡足类)生长的良好环境,并为其他生物提供有机营养。[9]

营养盐

铁在营养盐含量较高,叶绿素含量较低的海域对初级生产力起主要限制作用,铁主要通过大气的沉降作用进入海洋的真光层水域。[10]

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

海洋真光层中氮营养的输入主要有两个来源:生物固氮和由上升流垂直输入的硝态氮,两者在真光层对 CO2 的吸收中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与固氮相比,上升流垂直输入硝态氮的同时伴随着二氧化碳和磷酸盐的大量输入,这就降低了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净吸收量。而通过生物固氮作用输入的氮则以 Redfiled 比对应海洋真光层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净吸收量[11]

参见

无光层

参考文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