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质量天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行星质量体 (英语:planetary-mass object或planemo,PMO)[2]或行星体(英语:planetary body),根据天体地球物理定义,任何天体的质量足以实现流体静力平衡,但不足以像恒星一样维持核心的核融合反应[3][4]。

这个术语的目的是将比“行星”更广泛的天体分类在一起,因为许多在地球物理术语上相似的天体不符合对行星的传统期望。行星质量的天体在起源和位置上可能非常多样化。它们包括行星、矮行星、行星质量卫星和自由漂浮的行星,它们可能是从系统中喷出的(流浪行星),或是通过云坍塌而不是吸积(次棕矮星)形成的。
天文学中的用法
虽然这个术语在科技上包括系外行星和其它物体,但它通常用于性质不确定的物体或不属于某一特定类别的物体。该术语经常使用的情况:
类型

三颗最大的卫星盖尼米德、泰坦和卡利斯多的大小与水星相似或更大;这些和另外四颗:埃欧、月球、欧罗巴和特里顿,比体积最大、质量最高的矮行星阋神星和冥王星更大、质量也更高。另外十几颗较小的卫星也足够大,在它们历史上的某个时刻,通过自身的引力、来自母行星的潮汐加热,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已经变成了圆形。特别是,与地球一样,泰坦表面有厚厚的大气层和稳定的液体(尽管对泰坦来说,液体是甲烷而不是水)。行星地球物理定义的支持者认为,位置不重要,在行星的定义中只应考虑地球物理内容。“卫星行星”一词有时用于行星大小的卫星[11]。

矮行星是一种行星质量体,既不是真正的行星,也不是天然卫星;它的轨道直接绕行恒星,质量足以使其引力将其压缩成流体静力平衡的形状(通常是球体),但尚未清除其轨道周围的其它物质。行星科学家和“新视野号”首席研究员阿兰·斯特恩(英语:Alan Stern)提出了“矮行星”一词,他认为位置不重要,只应考虑地球物理内容,因此矮行星是行星的一种子型。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接受了这个术语(而不是更中性的“小行星”),但决定将矮行星归类为一项单独的天体类别[12]。
在近距离的联星系统中,其中一颗恒星可能会因较重的伴星而失去质量。吸积驱动的脉冲星可能会导致质量损失。收缩的恒星,然后可以变成一个行星质量体。一个例子是围绕脉冲星PSR J1719−1438运行的木星质量物体[14]。这些缩小的白矮星可能会成为氦行星或碳行星。

恒星是通过气体云的引力坍缩形成的,但较小的物体也可以通过云坍缩形成。以这种管道形成的行星质量体有时被称为次棕矮星。次棕矮星可能是自由漂浮的,例如Cha 110913−773444[16]和OTS 44[17],或绕较大物体运行,例如 2MASS J04414489+2301513。.
次棕矮星的联星系统在理论上是可能的;Oph 162225-240515最初被认为是一颗14木星质量的棕矮星和7木星质量的次棕矮星的联星系统,但进一步的观测将后者的估计质量向上修正为大于13木星质量,根据IAU的工作定义,使其成为棕矮星[18][19][20]。
星团中的星际行星与恒星的速度相似,因此可以重新捕获。它们通常被捕获到100到105 AU。捕获效率随著星团体积的增加而降低,和对于给定的星团大小,捕获效率随著主星/主质量的增加而增加。单颗和多颗行星可能被捕获到任意的不对齐轨道上,彼此不共面,或与宿主恒星旋转或预先存在的行星系统不共面[21]。
相关条目
- 行星质量
- 太阳系流体静力平衡天体列表
- 太阳系天体大小列表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