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座山观音寺
位於臺灣桃園市大溪區康安里的觀音寺,乃市定古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位於臺灣桃園市大溪區康安里的觀音寺,乃市定古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从大溪武岭桥上往大汉溪南望,可见到东岸溪滨有一座独立山头,被唤作“莲座山”、或“一品名山”[1]。山上的莲座山观音寺寺名又称为“大溪观音亭”[2],一说建于嘉庆三年(1798年)[3][4][5],一说为嘉庆六年(1801年)[1][6]。清治时期,该地康安里为大溪山城的外围村落,由清军、义勇兵架设栅栏戌守,称为“内栅”,负责监控复兴与大溪之间的交通瓶颈,以防原住民或盗匪来犯,保护木材、樟脑油的运输,并以该寺为信仰中心[7]。
山门早年只有两石柱,后来架上拱型铁架,再经过善男信女募捐,改建以钢筋水泥[1]。1956年为吸引观光人潮兴建仿古式牌坊[8][9],并邀请于右任题“莲座山门”四字[9],竖立在胜利路与康庄路口[10]。在门上有两枝对称荷叶杆,并以两片荷叶作弯曲状,烘托正中央的一朵盛开莲花,让人一望即知到莲座山[1]。庙址为瑞安路二段48巷28号[11]。
通往山上的步道被称为“百步云梯”[1][10],有一百四十七阶[12]。早年步道约一公尺宽、由石块一级一级砌上,但因宽度嫌窄,1971年庙方将步道拓宽,并以坚固的钢筋水泥取代[1]。旁边设有运煤车道标准设备的索道,以方便运送物品[2]。至山顶,可北眺中正公园、南望石门水库[1][13]。若下望大汉溪流,可见对岸的员树林屋宇毗连[1]。
庙身受地形限制并未作纵向规画,道光十五年(1835年)、明治三十七年(1904年)、大正十四年(1926年)、昭和九年(1934年),四度因庙宇老旧等因素由信众募款整修,经多次扩建后,逐渐形成为一座五门单殿式,屋顶为三川脊,其中明治三十七年所兴建的拜殿,于昭和九年时配合整修改为歇山重檐式拜亭[6]。墙头石刻有1925年刻的“万年福地,一品名山”[14]。大溪的汉文诗社崁津吟社为纪念大溪桥完工在1934年选出“大溪八景”[15],其中“莲寺晓钟”指的就是此寺[6]。1989年报导,由曾获薪传奖、高龄九旬的陈专琳负责庙宇梁柱、木雕设计等修护工程[4]。今日庙貌保持日治时期建筑,为台湾宗教百景之一[16]。
一旁还有称为“敬圣亭”的惜字亭,高约三公尺,约略可分三层,上头主要为出风口,中间则是烧纸炉口,底下则是石块堆积石基,由于年代久远,文字掉落斑驳,只依稀看出“教泽治时雨”等文字。寺方在最上层的出风口处,做为魁星爷祭祀之处。[13]
正殿中央供奉观音,配祀十八罗汉[1][10]、三官大帝[10]。寺内有卅二方古匾,分别以寺名、菩萨形象或修证境界等为内容[3]。桃竹苗客家人常从此寺恭迎观音的香旗回家供奉,而于观音圣诞再组团回寺里谒祖[14]。1838年信徒成立了类似管理委员会的组织“观音会”,来管理寺产并凝聚宗教信仰[3]。大溪同样祭祀观音的大溪龙山寺则为泉州晋江人所信仰[17]。
过去宝山乡五化、仙镇与宝山、油田以及新城地区的客家人会挑著竹笋、柑桔等农产品,由宝山出发,过竹东的鸡油林,再北行到芎林的山猪湖,上鹿寮坑,再到关西沿牛栏河往龙潭,最后到古称“大科崁”的大溪贩售。由于路途长远,北埔姜家姜绍祖就在芎林鹿寮坑山顶建一茶亭,并亲手提字写下“此来程途多险历,个中甘苦贵亲尝”的字迹。此古道须花一白昼时间才抵达大溪,挑夫为了赶次一日的早市,夜宿莲座山观音寺。日后,宝山人交待后辈,每年春节过后一定来此寺谢恩。[5]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