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天文學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叶永烜(1947年3月10日—),德籍华裔天文学家,现在台湾国立中央大学任教。是原籍广东梅县的客家人[1],出生于南京,在澳门成长。现为国立中央大学天文研究所、太空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教授、澳门科技大学太空科学研究所特聘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
叶永烜 Wing-Huen Ip | |
---|---|
出生 | 中华民国南京市 | 1947年3月10日
居住地 | 台湾 |
国籍 | 德国 |
母校 | 圣公会(澳门)蔡高中学 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毕业 匹兹堡大学物理硕士 加州大学圣地牙哥分校应用物理学及资讯科学博士 |
知名于 | 彗星 行星大气与地球高层大气 太阳系与行星形成 电浆物理 |
奖项 | 教育部国家讲座 美国太空总署特殊公共服务荣誉勋章 中华民国物理学会会士 国立中央大学国鼎讲座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美国地球物理联盟会士 亚洲大洋洲地球科学学会艾克斯弗奖章 |
科学生涯 | |
研究领域 | 天文学家、行星科学家 |
机构 | 马克斯普朗克高层大气研究所 欧洲太空总署太阳系研究工作群委员(1982-1985) 中华民国太空计画室首席科学家(1991-1992) 国立中央大学理学院院长(1998-2004) 亚洲大洋洲地球科学学会首任理事长(2004-2006) 国立中央大学副校长(2006-2009) 国立中央大学天文研究所与太空科学研究所教授(1998迄今) 澳门科技大学太空科学研究所特聘教授 台湾联合大学系统系统副校长(2009-2015) |
博士导师 | 汉尼斯·阿尔文 |
叶永烜于1947年出生于中华民国南京市,出生后不久于1948年随双亲迁往中华民国台湾省台中市,再于1949年迁往葡属澳门。1965年圣公会(澳门)蔡高中学毕业[2]后原已录取台湾国防医学院,但因家庭因素[3],改为前往英属香港就读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并于1969年取得学士学位。1970年取得匹兹堡大学物理学硕士,1974年取得加州大学圣地牙哥分校应用物理学及资讯科学博士,博士指导教授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汉尼斯·阿尔文[4]。
曾任职于马克斯普朗克高层大气研究所(今马克斯·普朗克太阳系研究所, Max Planck Institut für Sonnensystemforschung)、太空计画室首席科学家,现在国立中央大学天文研究所与太空科学研究所任教,并于澳门科技大学出任特聘教授;曾任国立中央大学理学院院长、副校长[5][6]、亚洲大洋洲地球科学学会(Asia Oceania Geosciences Society, AOGS)理事长[7]、台湾联合大学系统系统副校长[8]。
叶永烜教授的研究专长是彗星、行星大气与地球高层大气、太阳系与行星形成、电浆物理。1982年时他和法国科学家丹尼尔·高迪耶(Daniel Gautier)、美国科学家托比·欧文(Toby Owen)向NASA与ESA提出探测土星系统的计画,该计画就是现在的卡西尼-惠更斯号。[9][10]NASA在2009年授予他特殊公共服务荣誉勋章(Exceptional Public Service Medal, EPSM)以表彰他对卡西尼-惠更斯号计画的贡献。
叶永烜教授能说广东话、客家话、中文、英文、德文,并且喜爱绘画,自1987年自学至今,画风以印象派为主,内容主要是风景、人物和花卉静物;自1996年首次个展至今曾在国立中央大学校内和校外开过数次画展[26][27][28][29][30]。鹿林天文台目前正进行两米望远镜新设工程,他本人为此拿出数幅画作义卖募款[12]。
此外,叶永烜担任国立中央大学副校长期间提议在中央大学校内设置介绍各领域杰出人士的“大师座椅”[3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