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卡病毒(英语:Zika virus, ZIKV,新加坡译作兹卡病毒,香港译作寨卡病毒,台湾译作兹卡病毒),是黄病毒科中之黄病毒属,经由埃及斑蚊传播,而使受斑蚊叮咬的人罹患兹卡病毒感染症(亦称寨卡热)[1]。该病毒最早在1947年于乌干达的寨卡森林中的猕猴体内分离出来,因而得名。依据基因型别分为亚洲型和非洲型两种型别,在中非东南亚印度等都有发现的纪录。过去只有少数人类病例的报导,直到2007年在密克罗尼西亚联邦雅蒲岛爆发群聚疫情,才对此疾病有较多的认识。

Quick Facts 兹卡病毒, 病毒分类 ...
兹卡病毒
寨卡病毒的电子显微照片。病毒颗粒的直径为40纳米,具有外包络致密内芯。 (来源:美国疾控中心)
病毒分类 编辑
(未分级) 病毒 Virus
域: 核糖病毒域 Riboviria
界: 正核糖病毒界 Orthornavirae
门: 黄色病毒门 Kitrinoviricota
纲: 黄病毒纲 Flasuviricetes
目: 黄热病毒目 Amarillovirales
科: 黄病毒科 Flaviviridae
属: 黄病毒属 Flavivirus
种:
兹卡病毒 Zika virus
Close
Quick Facts 兹卡病毒, 分类和外部资源 ...
Close

2015年起兹卡病毒疫情于中南美洲快速扩散,其中巴西甚至出现超过4,100例新生儿小头畸形,新生儿小头畸形被怀疑与兹卡病毒相关,世界卫生组织美国政府都提出紧急因应措施[2]

概述

Thumb
小头畸形与正常比例图

兹卡病毒与登革热黄热病日本脑炎西尼罗河病毒有亲属关系。它会引发类似温和的形式的登革热的症状,由休息与症状治疗,目前还无法通过药物或疫苗来预防。兹卡病毒经由母亲传染给孩子,新生婴儿感染此病毒可能导致小头畸形,而成人感染可能影响神经系统,包括格林-巴利综合征亦可能有所关联。

在2016年1月,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发布了受影响的国家名单,包括强化注意事项,建议孕妇考虑推迟旅行的旅行指南。其他国家的政府或健康部门也很快发出类似的旅行警告,而哥伦比亚,多明尼加共和国,厄瓜多尔,萨尔瓦多,牙买加建议女性推迟怀孕,直到更多的人知道其中的风险。

兹卡病毒有包膜呈二十面体,就像是与它有亲属关系的其他病毒,并且具有不分段,单股正链RNA基因组。这是与斯庞德温尼病毒(Spondweni virus)密切相关的病毒,是斯庞德温尼病毒病毒进化枝两种病毒之一。

该病毒最早在1947年4月由黄热病研究所的科学家从被放置在一个笼子中的猕猴分离出,地点在乌干达维多利亚湖附近的兹卡森林[3]。随后在1948年1月在同一地点,从非州斑蚊第二次被分离出来。在1952年当猴子出现发烧症状,研究人员从它的血清中分离出传播病原体,这是第一次描述为兹卡病毒。在1968年它首次从尼日利亚人分离出来。从1951年到1981年人类感染的证据是从其他非洲国家如中非共和国,埃及,加蓬,塞拉利昂,坦桑尼亚和乌干达,以及在亚洲的部分地区,包括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越南都有报导。

兹卡病毒有非洲裔和亚洲裔两个谱系。演化学研究显示,在美洲蔓延的病毒与法属波利尼西亚的菌株密切相关。兹卡病毒的完整基因组序列已经公布。从最近序列调查初步结果,在公共领域发现了一个在非结构蛋白1密码子可能的变化,这可能会增加在人体中病毒复制的速度。

感染症状

寨卡病毒病的潜伏期(从接触到出现症状的时间)并不为人所知,但可能为几天。其病症与登革热等其它虫媒病毒感染相似,包括发热皮疹结膜炎、肌肉和关节痛、全身乏力、眼窝痛以及头痛。这些症状往往较轻,持续2-7天[3]

2013-2014年在法属波利尼西亚发生了首起寨卡病毒病疫情,当时还同时出现了登革热疫情,国家卫生当局在此期间报告称,格林-巴利综合征出现非正常上升[3]

格林-巴利综合征是身体免疫系统侵袭部分中枢神经系统而出现的病情。它可由多种病毒引起,并可影响任何年龄的人。尚不了解究竟是什么原因引发该综合征。主要症状包括肌肉无力,胳膊和腿酸麻。如呼吸肌受到影响,则可发生严重并发症,需要住院治疗。受格林-巴利综合征影响的大多数人会痊愈,有些人可能会继续感到身体无力等[4]

2015年在巴西出现的疫情中,当地卫生当局发现在普通民众中间发生的寨卡病毒感染有所上升,且在巴西东北部出生并患有小头症(microcephalin)的婴儿数量出现增多情况。对寨卡疫情开展调查的机构发现,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寨卡病毒与小头症之间存有关联[3]

传播方式

Thumb
埃及伊蚊为传播兹卡病毒的媒介

主要是人被带有兹卡病毒的斑蚊叮咬后,经过约3-12天的潜伏期后,约五分之一感染者会发病出现症状。感染者在发病时期,血液中存在寨卡病毒,此时如再被病媒埃及斑蚊叮咬,病毒将在病媒埃及斑蚊体内增殖,约10天左右[5],病毒进入埃及斑蚊的唾液腺,就具有传播病毒的能力,而当埃及斑蚊再叮咬其他健康人时,这个健康的人就会感染兹卡病毒。此外,也可能经由性行为[6]垂直传染(在怀孕期间由母亲传染给胎儿)[7][8][3]而感染。

世界卫生组织(WHO)表示该病毒有可能透过性接触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不过仍需更多研究以确认性传播是否为兹卡病毒的传播途径之一。 在2016年1月25号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院的Laura Rodrigues教授于2016年1月25号强调发展兹卡病毒疫苗的重要性,应该如同德国麻疹疫苗一样给予有生育计划的女性接种以防止怀孕时受到病毒感染而导致畸胎。在疫苗出现前,对于想要怀孕或已经怀孕的女性而言应该小心被蚊虫叮咬以及避免前往高风险的疫区[3]

兹卡热

Thumb
兹卡病毒引起的手臂皮疹

兹卡热(也称为兹卡病毒病)是一种由兹卡病毒引起的疾病[9]。 大多数病例没有症状,但当出现时,它们通常是轻微的,可能类似于登革热[9][10]。症状可能包括发烧红眼症关节痛头痛和斑丘疹(Maculopapular rash)[9][11][12]。症状通常持续不到7天[11]。它在最初感染期间没有造成任何死亡报告[10]。 怀孕期间的感染会导致一些婴儿出现小头畸形和其他脑部畸形。成人感染与格林-巴利综合征 (GBS) 相关,兹卡病毒已被证明可感染人类施旺细胞[10][13]

诊断是通过在患者生病时检测血液、尿液或唾液中是否存在“兹卡病毒”RNA[9][11]。 2019 年,基于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研究的改进型诊断测试可检测血清中的兹卡病毒感染,获得了FDA的市场许可。[14]

预防包括减少疾病发生地区的蚊虫叮咬,以及正确使用避孕套[11][15]

疫苗开发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优先开发灭活疫苗和其他非活疫苗,这些疫苗可以安全地用于孕妇[16]

截至2016年3月,已有18家公司和机构正在开发针对兹卡病毒的兹卡病毒疫苗英语Zika virus vaccine,但他们表示疫苗不太可能在10年内广泛使用[16][17]

2016年6月,FDA首次批准了兹卡疫苗的人体临床试验[18]

参见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