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志群体(英语:ethnographic group),或称民族志群体民系人志学群体,是在较大的族群中,拥有共同文化轨迹的一个子群体[1]。换言之,如果某人是一个族志群体的成员,他也会认为自己是一个更大族群的成员,享有对这些群体的集体意识[1][2]。尽管族志群体拥有文化价值观方面的差异、特征,诸如生产生活方式、言语、宗教、服装等,但仍与所属族群有显著的同质性[3][4]

族志群体这一用词于西欧较为罕见,而20世纪起在前苏联东方集团广泛使用[1][3],散见于保加利亚[1]格鲁吉亚[3]匈牙利[5]波兰[4]民族志文献中。美国的乌克兰历史研究者保罗‧马格齐英语Paul Robert Magocsi认为族志群体的概念与族群的概念极其相关[6],有学者将族志群体视为族群的同义词[7][8],否认两者定义有特殊差别[9],现今的研究也多无法分辨族志群体与族群的差异[10]

族志群体的典型案例:下喀尔巴阡罗斯卢森尼亚人(英语:Rusyns)是一个族群,可以分为兰科人(英语:Lemkos)、博伊科人(英语:Boykos)、胡楚尔人(英语:Hutsuls)等族志群体[6],此外还有保加利亚的波马克人(英语:Pomaks[1]、波兰的利普卡鞑靼人(英语:Lipka Tatars[2]、乔治亚的赫夫苏列季人英语Khevsurians(英语:Khevsurians[3]等。卫藏安多康区等藏族分支[11]瓦剌蒙古族各部、维吾尔族的南北分支常被视为中国境内比较典型,有活力的少数民族民系。

参考文献

参见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