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租活动(英语:rent-seeking),又称为竞租,是指在没有从事生产的情况下,为垄断社会资源、或维持垄断地位,从而得到垄断利润(亦即经济租)所从事的一种“非生产性的寻利活动”。整个寻租活动的全部经济损失要远远超过传统垄断理论中的“纯损”三角形。至于企业或个人在寻租过程中所争取的市场,则称为“寻租市场”。寻租市场愈大,表示一个经济环境中能被不公正垄断的事物越多,而整体的经济效益也会因而越低。[1]
寻租是通过操纵社会或政治环境来增加现有财富而不创造新财富的行为。[2] 寻租活动对社会的其他部分有负面影响。 它们通过资源分配不当、财富创造减少、政府收入损失、收入不平等加剧[3]、政治贿赂增加的风险以及潜在的国家衰落而导致经济效率下降。
试图抓住监管机构以获得强制性垄断(参看监管俘虏)可能会给市场上的寻租者带来优势,同时给他们不腐败的竞争对手带来劣势。 这是寻租行为的许多可能形式之一。
寻租活动的经济损失
就单个寻租者而言,其寻租代价不会超过垄断地位可能给他带来的好处(即垄断利润或垄断租金bcP*Pm),否则就不值得了。但在很多情况下,由于争夺垄断地位的竞争非常激烈,寻租代价常常要接近甚至等于全部的垄断利润。
进一步考虑整个寻租市场,问题将更为严重。整个寻租活动的全部经济损失等于所有单个寻租者获得的利益总和,而且损失的总和还将随着寻租市场竞争程度的不断加强而增大。
寻租理论思想的最早渊源,是被称为“寻租理论之父”的美国经济学家戈登·图洛克在1967年所写的论文《关于税、垄断和偷窃的福利成本》。他的观点是,完全竞争理论对偏离竞争所导致的社会福利估计不足,实际上税收、关税和垄断所造成的社会福利损失大大超过了通常的估算。其原因是人们会竞相通过各种疏通活动,争取收入,即寻租;而在竞相寻租的条件下,每个人都认为花费与其所期望的收益相近的费用是值得的。詹姆斯·M·布坎南的寻租理论,主要探讨寻租产生的条件、寻租的三个层次、政治分配与寻租等内容。
参考资料
延伸阅读
参见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