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方便 (佛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方便 (佛教)
Remove ads

方便梵语upāya藏语ཐབས་威利转写thabs),又称善巧方便善权方便等,音译乌波野沤和伛和,佛教术语,意为用各种权宜办法引导众生进入于佛道[1]。有时也称方便胜智梵语उपायज्ञानकुशलः罗马化:upāya-jñāna-kuśalaḥ[2],或梵语उपायकौशल्यम्罗马化:upāya-kaushályam[3]巴利语upāya-kusala藏语ཐབས་ཤེས་པ་ལ་མཁས་པ།威利转写thabs shes pa la mkhas pa[2],或藏语ཐབས་ལ་མཁས་པ།威利转写thabs-la-mkhas-pa[3]),音译沤和俱舍罗伛和俱舍罗忧婆娇舍罗[4]

更多信息 佛教 波罗蜜(度) ...
Remove ads

词源

梵语upāya本义为方法、办法、教导法,在佛教中用作权宜之法。汉地译作方便,方为方法,便为便用。

另外,为修正行之预备前行,译作加行,旧译又作方便,其梵语为prayoga,而非权巧方便、善巧方便的梵语upāya。

大乘辨义

大乘佛教认为说明佛的道理,不一定要使用语言[5],传法者甚至可以言语道断,由此建立两种方便[6]

第一种方便义同权宜、能力,佛弟子应该将它们用于解脱众生,一切语言的教义都属于这种方便。善用方便的佛弟子是模范。[7]

第二种方便义同入口,狭义上指判教体系下不同教下的连接,广义上指结缘。一种教义并不真实,但修习这种教义却能让人接触到更真实的教义,这个教义就是方便出现的;邀请他人与传教无关,但邀请他人让人更容易被传教,这个邀请就基于方便的名义。

如,某甲追杀某乙,某乙从菩萨面前逃过,某甲尾随而至,问菩萨:“某乙逃往何道?”若菩萨如实回答,可能会害某乙被杀,在这种情况下,菩萨可以“方便妄语”答非符实,帮助某乙逃命。[来源请求]虽方便法为戒律开缘,但仍可能造,因此要谨慎运用。比如,《大般涅槃经》提到,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时,用各种方便法斥责作恶众生,止行十恶,令行十善,趋入佛道,因此在成佛后,感召来外道的恶骂诋毁。另外,方便法可能成为破坏戒律的借口,因滥用而导致恶劣的后果,因此有“方便出下流”之说。

为避免犯戒,方便法的运用需要摄于四摄法,即慈悲爱语利行同事

Remove ads

分类

  1. 体外方便[8]
  2. 体内方便[8]

参见

注释

Loading content...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