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撤销(德语:Anfechtung)为法律专用术语,当某个意思表示的发出人所想要成立的法律行为有瑕疪时,该意思表示的发出人可以将其所发出的意思表示收回,让该法律行为溯及至成立时失效,或是让该法律行为不能成立。
大陆法系民法 |
---|
总则 |
主体 |
自然人 · 法人 |
-法人类型- |
客体 |
-物- |
-准物权- 渔业权 |
-无体财产权- |
行为 |
-法律行为- |
-事实行为- |
人格 |
-法律能力- |
监护 |
-人格法益- |
家庭 |
结婚 · 离婚 血亲 · 收养 |
扶养 |
继承 · 遗嘱 · 应继分 · 特留分 |
物权 |
所有权 · 限制物权 登记 · 交付 |
-所有权- |
-用益物权 · 役权- 地上权 |
-担保物权- |
-占有- |
债权 |
-债之发生- |
-债之消灭- 清偿 · 提存 |
-侵权- |
实定法 |
法国民法典 德国民法典 中华民国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
此条目可参照德语维基百科相应条目来扩充。 (2018年8月27日) |
一个法律行为,若要能够让它完全地发生法律上的效力,则必须通过二个关卡,即要符合此法律行为所应具备的成立要件与生效要件二者。一个法律行为,若欠缺成立要件,则该法律行为的效果为不成立,反之若具备成立要件,则该法律行为成立。然而在法律的认知上,此法律行为纵使已然成立,但仍尚不能够发生当事人所欲发生的效果,因为必须再行检视该法律行为是否具备生效要件;若完全具备,则该法律行为生效。反之则可能有三种情况,依其瑕疪的程度由重到轻地让该法律行为无效、得撤销,或是让第三人决定其生效与否,即所谓的效力未定。换句话说,当法律行为的生效要件具备了得撤销形态的瑕疪时,有权撤销之当事人便得将其意思表示予以撤销。[1][注 1][注 2]
在立法政策上,不同于无效之法律行为每每涉及公益。法律行为的效果若属得撤销,通常仅为私益受到危害而已。其类型有如下列:
意思表示撤销后之效力,原则上应视为未发出该意思表示。[注 6]
意思表示之撤销与撤回不同,前者是让已经生效的法律行为令其失效,即溯及至成立前之态样;而后者是当意思表示尚未受到拘束时,意思表示之表意人收回其意思表示之行为。[来源请求]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