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恩令》是汉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议,在元朔二年(前127年)颁布的一项诏令,允许诸侯王分封自己的子、弟为列侯。《推恩令》回应了诸侯王希望分封王子侯的需求,缓和了皇帝与诸侯王的对立。同时,由于侯国不归王国、而是由管辖,因此其直接结果是各王国的疆域缩小,朝廷控制的土地增多。[1][2][3][4]

Thumb
汉初齐地郡、王国疆域变迁示意图。经历文帝众建诸侯、景帝削藩、武帝推恩令等政策后,朝廷控制的土地大增,王国土地大减

背景

刘邦建立汉朝后,分封自己的子、弟为诸侯王,在帝国东部建立了九个同姓诸侯王国,以拱卫中央政权。汉文帝采用贾谊的建议,将部分王国一分为多,削减其实力。景帝听从晁错削藩之策,直接夺取王国的属地,引发众多诸侯联合兴兵反抗朝廷,是为七国之乱;战乱平定后,景帝令各王国只能拥有一之地,又剥夺诸侯王的行政财政权,使王国降为与郡相当的地方行政组织。[5][6]武帝时期,一些诸侯王仍然骄奢淫逸,无视法律,有的甚至设法谋害朝廷派来的国相,另一些恭谨守法、愿意拱卫汉室的诸侯王则感到受限过多,希望得到安抚。[7][8]

与此同时,自惠帝至景帝时期,部分诸侯王会在本国境内封置王子侯国,将自己的儿子封为彻侯;惟景帝中六年(前144年)规定,侯国不归王国、而是由各郡来管理,王国境内不再封置侯国。由于上述两条政策间存在冲突,因此其后不再封置王子侯国,没有继承王位的王子就只能变为平民。[4]

执行

针对以上问题,主父偃向武帝建议,重新分封王子侯,以满足诸侯王子的利益诉求,又能削弱诸侯王国的实力。自元光五年(前130年)起,朝廷在诸侯王死后会从王国境内分出一部分土地,设置王子侯国;元朔二年(前127年)正月,武帝更颁发诏令,允许诸侯王在世时主动“推恩”,把王国的部分土地分给子、弟作为封邑,呈报朝廷后由中央制订侯国名称。[4][9]这一政策并非强制,也不代表诸侯王的所有子、弟从此都会封侯,而是只有部分人获封,且获封列候的王子也不能自己继续分封下一代。[3][10][11]

More information 推恩前, 第一次推恩后 ...
西汉诸侯王国推恩示意图
推恩前 第一次推恩后 第二次推恩后
王国 王国 侯国 王国 侯国
侯国 侯国
侯国 侯国 侯国 侯国
Close

影响

由于诸侯王子迫切希望获封列侯,诸侯王也不希望支庶子弟沦为庶民,因此《推恩令》受到宗室欢迎,缓和了皇帝与诸侯王的对立。法令下达后的十五年里,有大约12个诸侯王国自愿推恩,分封王子侯150多位。这些王子侯国跟其他侯国一样,隶属于各个郡,不由王国管辖,也就意味着各王国的疆域缩小,朝廷控制的土地增多。[3][2]后人多称赞《推恩令》避免了与诸侯王的正面冲突,以柔和的方式顺利地削弱了诸侯王国的实力。[12]

参见

参考文献

来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