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碟Video Disc, Video Disk[1] or Videodisc),为储存影音的碟片统称,可以指:

分类

依运作机制概分机械、电容量、光学式三种。其中机械、电容量式使用同唱针性质的触针,光学式则是以雷射读取、又分成反射式跟透射式。由于触针型的碟片和针头接触多少会产生磨损[2],现机械、电容量式均已遭淘汰。

机械式(Mechanical)

  • Phonovision,约翰·罗杰·贝尔德在19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录制电视节目实验,利用上腊的唱片式圆盘录影[2],效果不彰有如鬼魅[3]
  • Phonovid,美国西屋公司于1965年研发的系统,未达实用阶段
  • TeD,由德国德律风根与英国迪卡唱片公司在1970年联合研发“电视唱片”(Television Electronic Disc)的缩写,被认为是商业化的先驱,但仍无法突破播放时间短及磨损问题而放弃[4]
  • Visc,日本松下公司在1977年公开的系统,于1980年放弃改采JVC的VHD

电容量式(Capacitance Based)

  • CED,“电容量电子系统碟片”(Capacitance Electronic Disc)[5]的缩写,美国RCA公司于1981年推出的SelectaVision系统,利用影碟上的V型沟漕引导附电极的触针(Stylus)读取,依沟漕内凹凸状态引发电容量变化,再转成电子讯号重现影音[2];与LD竞争失利,1986年停产碟片宣告终止
  • VHD,日本JVC在1983年推广“高密度影碟”(Video High Density)的缩写,与前述SelectaVision原理相近,但碟片没有沟漕,以体积较大的触靴(Shoes)读取讯号[2];亦曾与LD在日本展开规格竞争,结果不敌于1980年代后半淡出主流市场,最终JVC用在卡拉OK上、残延至2003年止

光学式(Optical discs)

  • 反射式(Reflective),现今光碟采用的原理
  • 透射式(Transmissive)或称为“穿透式”、“萤光式”[6],曾被美国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的“Laserfilm”格式和法国Thomson CSF采用,理论上较反射式优[6],然而反射式的制程技术成熟并不断精进,依旧无法取代

注释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