嵵裡水仙宮

台灣澎湖縣馬公市嵵裡里公廟,主祀水仙尊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嵵裡水仙宮map

嵵裡水仙宫台湾话Sî-lí Tsuí-sian-kiong),通嵵裏水仙宫,昔时或作嵵内水仙宫台湾话Sî-lāi/luē Tsuí-sian-kiong),台湾澎湖县马公市庙宇,嵵里澳角头庙之一,嵵裡里公庙,主祀水仙尊王清领时期乾隆11年(1746年)开基。[1]法师流派为“闾山派”之“玉皇敕令、雷令支派”。[2]:60–62

Quick Facts 嵵裡水仙宫, 基本信息 ...
嵵裡水仙宫
Thumb
立面
基本信息
位置 台湾 880 澎湖县马公市嵵裡里24号
主神水仙尊王
例祭农历十月初十(水仙尊王圣诞)
开基不详
建立时间 清朝乾隆11年(1746年)前
地图
Thumb
汉语名称
Close

沿革

清领时期澎湖厅计有十三澳,雍正五年(1727年)设“嵵里澳”,澳名便取自嵵裡[3]:64-65,该处民居周遭为高丘纱帽山所包围,由于纱帽山山形似饭匙,聚落正位于纱帽山冠耳处(即帽沿)内侧,故称纱帽嵵,又作“匙(嵵)山”而得名。[4][5]日治时期改称“嵵里乡”、1945年曾一度与北邻的井垵里合并,作“嵵垵里”,现今又独立为“嵵裡里”。[6]

根据嵵裡水仙宫庙中碑文记载,据传乾隆八年(1743年)间,有来自金门的陈姓移民倡议筹建水仙宫,于乾隆11年(1746年)落成。[注 1]嵵裡水仙宫中存有鼎湾众弟子敬献的“元亨利贞”匾额,落款年份为乾隆丙寅年(即乾隆11年、1746年)[7],故嵵里水仙宫在公元1746年立庙之说有其可信度。

嵵裡水仙宫在清领时期经历多次重建,但未有文字纪录可考;直到日治时期大正八年(1919年)间,里民陈进达、吴清江敬邀居民与渔船网主商议,各网组捐献十分之三的渔业收益,筹措庙宇重建基金,并于大正12年(1923年)竣工,同年开办鸾堂,即“勤心社化善堂”,著善书《醒生金篇》一部。[1]

日治时期末期,澎湖遭受美军空袭,嵵裡水仙宫因此毁损严重;二战后的民国47年(1958年),里民吴便、陈根三等人发起庙宇重建募款工程,顺利于民国50年(1961年)落成。民国75年(1986年),韦恩台风侵澎,嵵裡水仙宫再度遭到破坏,陈纯来、陈清山、吴德明、陈水胜等人再度号召重建,于民国78年(1989年)五月兴工,民国82年(1993年)落成;嵵裡水仙宫庙身坐北朝南,面朝嵵里前渔港,为三层楼之建筑格局,内有彩绘雕龙,技艺精湛,堪称金碧辉煌。[1][注 1]

清代水师与水仙尊王信仰 

根据黄阿有〈台湾水仙宫的分布与其祀神之研究〉一文指出,台湾的水仙尊王信仰最早源自明朝厦门一带的郊商、水手,东宁王国时期便有在台湾本岛建庙祭祀水仙尊王的纪录(即台南水仙宫),但台湾在17世纪末叶进入清领时期之后,原本民间郊商的商贸特权转移至清代军方手上,水师遂也延续原本民间祭祀水仙尊王的习俗。[8]

嵵裡因位于大山屿圆顶半岛,北倚妈宫内湾,距妈宫社陆路约廿五里、南望虎井屿桶盘屿,为面朝外洋(台湾海峡)之冲口,澎湖水师协遂于此处设“嵵裡汛”,编制属水师协“左营”,每季又轮派一员千总把总扼守,兼辖文良港汛和风柜尾汛(分别位于今湖西乡龙门村、马公市风柜里);光绪13年(1887年)后兵防改制,增辖林投奎璧鼎湾三澳汛口。[3]:220-225因此,应可佐证嵵里地区之水仙尊王信仰如同妈宫水仙宫般,和清代水师皆有所渊源。[8][9]

图辑

相关条目

注释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