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字首和字身是朱邦复之汉字基因理论的一部分,他把这个概念实践在他开发的仓颉系统上。
朱邦复认为,汉字的创造和其字义的由来,主要系“约定俗成”,即“视讯之图形基因供约定,而由使用者是否易于接受为俗成”。由于人类的感官类似,因此对同样的视觉图像能产生类似的感受,此即“约定”。数千年以降,读书人若能轻易接受、沿用,即为“俗成”。历史上短暂出现的“死字”,皆系无法“俗成”而放弃者。
他分析了几个巨大的汉字字集,认为其中约六、七千个常用汉字都是由这样的“约定俗成”产生。这些字都有类似的组成逻辑,其中绝大多数可拆分为字首和字身,将字首(常识分类)和字身(细部定义),就可以联想推理出汉字所表达的“主观思想概念”。而拆分到最后不能再拆的字形,即为最小的概念单位,也就是“汉字基因”中的“字义”因子。
据此,汉字学习极易,只要学习者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对常识加以联想,就可以“触类旁通”而无须“强迫记忆”。而所谓“正确”,即符合“约定俗成之规律”,并且能正确解释古今用法的字义。[1]
要正确地学习汉字,应先习会独体字(含字首及字身),次学组合字。此两者总共约七百馀字,却可组合常用之六、七千字。也就是说,只要熟识了七百个字形,即可掌握常用汉字八成的认知。
但同时他也发现,六万字的字集中,仍有约九成的汉字无法用汉字基因理论解释,这些字大部份是名称用字,是“纯粹的形声字”,这种字的创造与理解无干,只能视为一个符号,自然也无法用汉字基因理论解释。
字首和字身的切分方法大略如下:
《汉字基因字典》和《字易》在探讨字义时,用的是“字义”因子,而仓颉输入法取出的是“字码”因子,二者不完全相同。仓颉输入法对汉字的切割规则是依据汉字基因理论设计,因此对大部分的汉字而言,仓颉输入法取出的字首与“字义”分析的字首相同。但为了视觉辨识的方便,以及为了提高编码的效率和分辨率,仓颉输入法对某些字的取码规定便与字义分析的结果不同。
其中最大的特点是,仓颉输入法规定取字的最左、最上或最外的部分为字首。部首在右的字,如【头】,依汉字基因理论,字首为〔页〕;但仓颉输入法取出的字首是〔豆〕。
有些字甚至连切割部分都有根本的不同,如【条】,依字义分析,字首为〔木〕,字身为〔攸〕;但仓颉输入法取出的字首是〔亻〕,字身为[丨攵木]。
有些字在字义上是组合字,但字形上是连体字,如【舌】,依字义分析,字首为〔干〕,字身为〔口〕;但仓颉输入法视为无法分割的连体字[舌]。
有些字在字义上是独体字,但字形上是组合字,如【兆】,依字义分析,为无法分割的独体字;但仓颉输入法可分出字首“中一”和字身“山人”。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