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莹(1785年—1853年),石甫,一字明叔展和晚号幸翁安徽桐城(今属枞阳县域)人[1],清朝政治人物,官至广西按察使。

Quick Facts 姚莹, 籍贯 ...
姚莹
大清广西按察使
籍贯安徽省安庆府桐城县(今属枞阳县域)
族裔汉族
字号字石甫,一字明叔
号东溟、展如、幸翁、展和
室名十幸斋、中复堂
出生乾隆五十年(1785年)
安徽省安庆府桐城县(今属枞阳县域)
逝世咸丰三年(1853年,68岁)
广西
出身
  • 嘉庆十三年戊辰科进士
经历
  • 福建漳州府平和县知县 1815-1817
  • 福建龙溪县知县 1817-1819
  • 福建台湾县知县 1819-
  • 福建海防同知 1819-
  • 噶玛兰通判(署) 1821-
  • 江苏金坛县知县
  • 江苏元和县知县
  • 江苏武进县知县
  • 江苏高邮州知州
  • 淮南监掣同知
  • 淮南盐运使
  • 福建台湾兵备道 1838-1843
  • 按察使衔 1838-1843
  • 云骑尉 1842
  • 四川蓬州知州
  • 湖北武昌盐法道 1851
  • 广西按察使 1851-1852
  • 赛尚阿军翼长 1851-1852
著作
  • 《中复堂全集》 98卷
  • 《东槎纪略》 5卷
  • 《康𬨎纪行》 16卷
  • 《寸阴丛录》 4卷
  • 《识小录》 8卷
  • 《东溟文集》 26卷
  • 《后湘诗集》 20卷
  • 《东溟奏稿》 4卷
  • 《遗稿》 5卷
  • 《遗稿续编》 3卷
  • 《姚氏先德传》
Close

生平

初入仕途

姚莹为姚鼐侄孙。以文见长,为桐城派学者之一。嘉庆十二年(1807年)中举人,嘉庆十三年(1808年)联捷进士。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被派往台湾担任海防同知道光元年(1821年)因故贬至噶玛兰(今宜兰县)任通判。他将从台南一路前往噶玛兰就任旅途之见闻、记述成〈台北道里记〉一文。道光十二年(1832年)调江苏武进知县。

镇守台湾

道光十八年(1838年)擢升按察使衔分巡台湾兵备道,成为台湾最高军政官员。姚莹上任台湾道之后,治绩颇佳。是少数能洞悉乱源,并提出解决之道、建立事功的清朝驻台官吏。[2] 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他奉命严加镇守台湾。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强台风致英船 Nerbudda 号失事(船员欧人29名,菲人5名,印人240名),台湾兵备道姚莹与台湾镇总兵达洪阿,于鸦片战争并未与英军作战,却将此船加上怡和洋行Ann号之船难获救人员虚报战功为战俘并押往台湾府。道光二十一年(1842年)8月,除含船长的9名英国军官、2名汉人及病死狱中者之外,两船其馀197人全部被斩杀[3],是为“呐尔不哒”号事件

不过,除此说法外,亦有多项文献指出姚莹实际曾与英军激战,并在大安之役[4] 立下战功。[5][6][7]

任官四川

两个月后,于鸦片战争战败的清帝国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英国追究此事件之责任。隔年(1843年),姚莹遂被送刑部审讯,但是,道光帝对此“冒功欺罔”的行为,却轻饶,只关十二日即释放,对外假降调四川而实为升迁。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他在对西康、西藏等地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写成《康𬨎纪行[注 1],该书介绍了英法俄印历史地理情况,印度尼泊尔锡金入藏交通要道,以及藏传佛教天主教回教源流等问题。

晚年职务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姚莹因病回籍。道光三十年(1850年),清文宗即位,姚莹再次被启用,任湖北武昌盐法道,升广西按察使,署湖南按察使。咸丰三年(1853年)卒于任内。孙姚永朴

著作

著有〈台北道里记〉、《东槎纪略[注 2]、《康𬨎纪行》、《中复堂全集》、〈上督抚言防海急务状〉、〈节录台湾十七口设防状〉、〈驳淡水守口兵费不可停给议〉。

〈台北道里记〉、〈上督抚言防海急务状〉、〈节录台湾十七口设防状〉、〈驳淡水守口兵费不可停给议〉四篇文章,有被收入陈培桂淡水厅志卷十五上‧附录一 文征(上)》。

注释

延伸阅读

参考资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