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网络用语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好人文化是1990年代以来在社会发展出来的一种网路文化中的次文化,与恋爱问题相关,也与网路文化的去死去死团有关,社会通常把见义勇为者和乐于助人者等等都归类为好人,而女子拒绝一名男性的恋爱请求,往往也会称对方是“好人”,但不适合交往,并不包含良好的品行,这称为“发好人卡”,也可在朋友间适用[1]。西方社会也有同义的好人(nice guy)文化,调查结果亦显示两者近似。
好人文化起源于女性或男性常以“你真的是个好人,我相信你可以找到比我更好的男生/女生”、“虽然你人真的很好,但我们……”等借口拒绝对方追求,因此衍生出“好人”的说法,意指“对一位异性付出心力但被拒绝者”,带有少许反讽意味。
好人用语出现后,围绕这个名词逐渐发展成网路文化的次文化。例如在台湾的bbs站出现了“好人”讨论版面及好人俱乐部组织,拥有大量版友及成员,许多有类似遭遇女性拒绝经验的男性,在网路上借由互相分享个人处境、交流异性或同性交往相关意见、以及互相鼓励,逐渐产生一种认同感,并产生一些共同用语和想法。随著好人文化的发展,“好人”逐渐不再限于男性,而泛指对爱情付出却得不到回报的人,因此女性也加入了“好人”行列。
在西方文化的好人定义,则引用研究资料发现虽然女性或男性会常说希望男友或丈夫是好人,但当实际选择时却会选择较有挑战性的坏男孩型男性作为对象。(Urbaniak和Kilmann,2003)另有研究指出这可能是因为好人类的男人常为了不得罪对方而隐藏自己的性需要,因此让女性或男性错觉认为自己不够吸引力;相反,坏男孩型男性却能让他们觉得自己在性方面较吸引。[2]
好人文化也影响到实际上男女之间的相处,例如一些男性在追求女性时,会担心对女性太好,而“成为”了“好人”,因此采用较迂回或有个性的方式来追求女性,逐渐形成社会上各色各样的两性交往文化。
自好人卡一词出现以来,网络陆续出现许多各种好人文化的衍生自拍影片,甚至在影视相关科系中引起一波以好人文化为毕业作品主题的风潮。网路上的作品大多数是改编流行歌词而成的自拍音乐影片(如《好人海》)一般的独立影像创作者也有一些以好人为主题的自拍剧情短片,其中较正规的,成为好人偶像剧。
好人偶像剧讲述大学男生阿宏在被不同对象发好人卡的过程中仍然持续寻找春天的故事。主角“好人”阿宏集合了众多普遍印象中的好人特征与遭遇于一身,因此很容易认为内容影射观众本身或者其身边某人,但也因此让许多人特别感到共鸣。片中也呈现了诸如闪光弹,抽学伴,集气等众所周知的相关网路次文化用语,影片中的好人卡则不但有实体制品,甚至开放浏览观众免费索取。
好人偶像剧目前仅有第一集可供线上收看,续集尚未完成拍摄,也无具体推出进度表。
不少人都以这题材写文章、作曲等等,香港流行歌手侧田的《好人》一曲就表达了类似上文的无奈,此曲在市场反应不错,再推出另一曲《我不是好人》。台湾强辩乐团于2007年12月也推出专辑,其中一首歌曲《好人卡》也是以此为题材。网络上已有买卖好人卡、好人衣的商店。
女生口中的“好人”:首先百分之百是“怎样都好的人”的意思,再好也不过止于“方便好使的人”。(《我的青春恋爱物语果然有问题》——比企谷八幡)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