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问二号是一个中国计划中的小行星采样返回和主带彗星绕飞探测任务,是中国行星探测工程的一部分,计划通过一次发射,实现从近地小行星2016 HO3采样返回地球,之后前往主带彗星P/2013 P5(又名311P)开展伴飞探测[8]。
此条目或章节包含计划中或可能在未来进行的航天活动。 |
概述
天问二号计划于2025年左右搭载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升空,[9]将使用太阳能电气推进探索共轨近地小行星2016 HO3和主带彗星P/2013 P5。[10][11]该探测器将与2016 HO3进行交会并在环绕轨道上进行遥感观测,然后着陆在该小行星表面上以采集100克或以上的表岩屑样本。[2][4]同时将部署纳米轨道器和纳米著陆器进行遥感和采样观测,并使用爆炸物使地下挥发物暴露并进行探测。[5]
与OSIRIS-REx和隼鸟2号的“一触即走”的采样方式不同的是,该探测器计划使用锚定和触碰方式来尝试从该小行星上采样,将成为世界上首个在小行星上使用锚定采样方式的探测器。[9]
天问二号随后将返回地球,与装有样品的返回舱分离,并透过地球进行重力助推以将探测器飞向P/2013 P5。[12]在前往P/2013 P5的途中,探测器将可能尝试飞越一颗未命名的小行星。[5]最后将在P/2013 P5上进行至少一年的遥感探测及原位测量。[4][13]
历史
2018年,中国科学院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份涵盖2020至2030年时间框架的深空探测路线图[14],其中包括计划于2022年或2024年左右发射的小行星探测任务。[15][16]2019年春季,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进行任务设计研究后,中国国家航天局开始在国际上征取对探测器所搭载科学仪器的建议,其时对探测器的称呼为“郑和”。[4][10][12]
2022年,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工程总设计师张荣桥在采访中表示小行星采样探测器已进入初样研制阶段,预期在2025年发射,任务名为“天问二号”。[1]
2023年2月,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宣布天问二号任务已正式获得国家批准立项,并召开天问二号任务科学探测和数据处理技术第一次学术研讨会。[8]
科学目标
天问二号任务的科学目标包括:[17]
- 认知小天体、解密小天体。
- 追溯小天体的前世和今生。
- 探索生命和地球水的起源。
- 揭示太阳对小天体的影响。
- 探究小天体对地球的危害。
探测器结构
天问二号探测器由主探测器与返回舱两大部分组成,采用圆形柔性太阳翼以增大接收阳光的面积,有助于在向外太阳系飞行的过程中更好地获取能量。[1]
科学仪器
天问二号将配备多种类型的科学仪器,包括广角/窄角多光谱和彩色相机、热发射光谱仪、可见光/近红外成像光谱仪、质谱仪、磁力计以及带电/中性粒子及灰尘分析仪。[4][12]
- 可见红外成像光谱仪
- 热辐射光谱仪
- 多光谱相机
- 中视场彩色相机
- 探测雷达
- 磁强计
- 带电粒子与中性粒子分析仪
- 喷发物分析仪
- 窄视场导航敏感器
- 激光一体化导航敏感器
参考文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