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赛益(马来语:Dol Said,1773年—1849年),全名拿督阿都拉赛益(马来语:Dato Abdul Said),是19世纪时南宁地区(Naning)第九任马来酋长[1]。他来自Semelenggang部落[2],他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他的勇气,自六岁起就学武术。他来自很贫穷的家庭,很听父母的话。[3]他在1799年26岁时继承安惹(Anjak)担任酋长职位[4]。多赛益反对英国在南宁的政策,反对英国在南宁征税,并拒绝交税。这是被称为南宁战争的一个直接原因。
多赛益反抗英国原因
英国跟荷兰签署了1824年英荷条约。根据这个条约,英国成功拿到马六甲。英国说南宁是马六甲的一部分,可是多赛益和南宁人民说不是。英国要南宁遵守马六甲的法律,可是多赛益和南宁人民不接受。
英国出台的南宁酋长条例使多赛益失去权力,酋长被禁止审判刑事案件。1828年,多赛益被警告不可以审案,否则将会失去酋长职位。
英国知道南宁的月入甚高,在1830年通过法令,规定南宁得给十分之一的农产品税。 [5]
多赛益反抗英国的过程
多赛益的反抗引致英国于1831年7月15日派遣150名士兵,由威利上尉带领攻取南宁。但南宁方面得到其他马来盟友──包括双溪芙蓉(Sungai Ujong)、神安池(Seri Menanti)、柔河(Johol)和麻坡的援助,以游击战成功地捍卫自身。英国人吃了不少苦头,了解到南宁实在不容易攻取,英国请求林茂(Rembau)的严端穆达拉惹阿里(Yamtuan Muda Raja Ali)增援。拉惹阿里同意派遣由赛益沙阿班(Syed Sha'aban)领导的600名士兵的部队,协助英国攻击南宁。拉惹阿里的举措后来被不少当代马来学者视为卖国。1832年3月,英国派遣一个更大的,包含1200人的部队,攻击多赛益的部队。赫伯特上校(Colonel Herjibaibert)率领突击南宁。在第二次袭击中,南宁未能从它的邻国接受军事援助。随后一个庞大的英国远征军以优良火炮压境,强迫多赛益投降。英国成功打败南宁并夺取打波能宁(Taboh Naning),南宁的房屋被烧毁。 多赛益不得不屈从,最后投降,撤退到神安池(Seri Menanti),有效地结束战争。英国把马六甲和南宁合并。[5]
评价和承传
林茂的马来人出卖了多赛益和南宁人民。林茂的马来人从南宁人民的鲜血中夺得了战争胜利的果实。关于南宁战争的故事已经没有被吹捧,虽然马来人赢得了第一次南宁战争,英国始终是事实上的世界强国,在第二次南宁战争南宁还是被英国和马六甲合并。
直到今天,多赛益在马来西亚仍被称为英雄。自1997年以来,马来西亚的国家历史教科书极力推崇的民族英雄,其在教科书的比重日益增加。 1997年的中二历史教科书主要以图片并辅以文字说明介绍,到了2003年新编中二教科书改以文字论述为主,图片为辅,先后两种教本度沙益约占3页的篇幅。[6]
参考文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