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葛堀汉语拼音:tú gě kū,注音:ㄊㄨˊ ㄍㄜˇ ㄎㄨ),原写为涂墼窟白话字:Thô͘-kat-khut),[1]俗称土角窟,为台湾台中市龙井区的一个传统地域名称,位于该区西南部。相较于今日行政区,其范围大致包括丽水里的水裡港聚落一带、南侧的大肚溪河床,及南岸部分河滩地(今属彰化县伸港乡全兴村)。[2][3][4]

Quick Facts 汉字, 白话字 ...
涂墼窟
汉字 塗墼窟
白话字 Thô͘-kat-khut
台语罗马字Thôo-kat-khut
闽南拼音Tóogātkūt
Close

历史

台湾日治前期,涂葛堀地区为一(旧制)街庄,称为“涂葛堀庄”,隶属于大肚下堡。该庄昔日位于大肚溪口北岸,北与三块厝庄为邻,东与福头仑庄为邻,南边隔大肚溪与溪底庄新港庄相望,西边临海[2]

1901年(日治明治三十四年)11月,全台废县厅改设二十厅,该庄隶属于台中厅。1902年(明治三十五年)5月,该庄编入“涂葛堀区”,仍隶属于台中厅。1909年(明治四十二年)10月,合并二十厅为十二厅,涂葛堀区隶属不变。1920年(大正九年),废十二厅改设五州二厅,该庄改制为“涂葛堀”大字,隶属于台中州大甲郡(新制)龙井庄,大字下有“涂葛堀”、“水里港”、“福州厝”小字名[5]

战后龙井庄改制为龙井乡,隶属于台中县,大字亦改制为村。1950年中、彰、投分治,龙井乡隶属不变。2010年12月,随台中县、市合并为直辖台中市,龙井乡改制为龙井区,村亦改制为里。

聚落

本地区发展较早的聚落有下涂葛堀(涂葛堀港)、涂葛堀(顶涂葛堀、涂葛堀街)、福州厝、水里港、下蚵藔等,在日治期初期的官方地图上已有记载。[2]

涂葛堀崩

1913年(大正二年)7月,全台暴风雨,大肚溪洪水泛堤,涂葛堀聚落四十馀户流失。[6][7]由于村落、港口遭山洪及海水倒灌而淹没,居民纷纷往北迁移,称为“涂葛堀崩”。[8]此次洪水造成大肚溪口河道北移,原涂葛堀庄所辖三个土名仅馀北侧的水里港仍然存留在溪北,南侧的涂葛堀、福州厝则已变成为河床及南岸沙滩地。[2][3][4]

其他水患

1912年大肚溪泛滥,原设于涂葛堀聚落的涂葛堀公学校财产流失。1913年3月,迁校至三块厝庄海埔厝聚落的民房,其后改名茄投公学校,再迁至茄投,即今龙井国小。[9]

人口统计

西元1895年涂葛堀本街14户人家。[哪里?][10][11][12] 根据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地理资讯科学研究专题中心历史人口研究计画“日治时期户口调查”资料库,涂葛堀庄在1915年有住民1,089人。[13]

学校

  • 龙港国小

庙宇

Thumb
水里港福顺宫

代表性人物

  • 张星贤,台湾台中厅涂葛堀支厅(今台中市龙井区)人[14]
  • 张瑞昌,龙井乡第三届与第四届乡长。台中州报国总动员龙井庄涂葛堀分团顾问

参考文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