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卿希泰(1927年12月—2017年2月17日),男,四川三台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哲学家、宗教学家,中华人民共和国道教学研究的开拓者[1][2]。
卿希泰生于三台县。1947年考进四川大学法律系[1][2]。当时,中共地下党领导的“反饥饿、反内战、争民主、争温饱”运动席卷包括成都在内的国统区。1948年4月9日,卿希泰参加了四川大学学生发起的“争取平价米”请愿(“四九运动”),卿希泰等学生进入省政府大院,军警驱散请愿队伍,逮捕200余名学生。次日,成都学生运动获得全国舆论声援,迫使四川省政府释放学生,并发放平价米[3]。
在校期间,卿希泰加入中共地下党领导的青年社团“中国火星社”,任该社四川大学分社社长。同时,卿希泰又取鲁迅《南腔北调集》的“南腔北调”之名,创办了学生社团“南北社”。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成都后,卿希泰参与接管四川大学。1951年毕业,留校担任法律系秘书兼助教。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2][3]。
1952年,卿希泰被保送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是第一届马列主义研究班哲学分班学员。1954年研究生毕业后,回到四川大学马列教研室任教。1959年,卿希泰负责创建四川大学哲学系,担任四川大学哲学系总支书记兼副系主任、副教授。四川大学哲学系是当时中国西南地区第一个哲学系[1][2]。
回到四川大学任教后,卿希泰开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研究工作,在1960年代前期转向思想方法论及明清之际以唐甄为重点的启蒙思想研究。但在四川大学“四清”运动及此后的“文革”初期,卿希泰因研究唐甄思想而被定为“党内的反动学术权威”,遭受红卫兵批斗并被关进四川大学里的“牛棚”。四川大学的领导对卿希泰有所保护,在学生红卫兵批斗中,学校有关领导到卿希泰家要求他千万不要因批斗而自杀,卿希泰表示自己历史清白,决不会自杀[3]。
后来红卫兵的监管逐渐放松,卿希泰利用时间阅读马列主义著作及中国哲学史著作。卿希泰反思了以往的研究工作,认为中国哲学界过去对儒家思想研究较多,对佛教、道教的研究特别是对道教思想的研究很欠缺。卿希泰还得知1968年在日本、1972年在意大利举办了道教研究国际学术会议,中国内地无人与会。文革中后期,开始研究道教思想[3]。
1980年9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后更名为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成立,卿希泰任所长,该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高校中首个宗教学专门研究机构。在卿希泰领导下,该所在宗教学领域先后创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校中的多项第一:1982年创办第一份宗教学学术刊物《宗教学研究》、第一个宗教学硕士学位授权点;1990年创办第一个宗教学博士学位授权点;1992年成为第一个宗教学省级重点学科;2003年成为第一个宗教学专业独立的哲学博士后流动站;2005年成为第一个宗教学专业的国家“985工程”哲学社科创新基地[1][2][4]。
卿希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道教学研究的开拓者,编著道教研究著作2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15次获国家级、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其中7次为一等奖)[1][2]。
卿希泰还曾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八五”、“九五”宗教学学科规划小组成员,国家教委第一届全国高校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中国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顾问,成都市道教协会顾问,国家“985工程”宗教、哲学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首席专家[1][2]。
2017年2月17日,卿希泰在成都病逝,享年89岁[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