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印欧人(英语:Proto-Indo-Europeans)是欧亚大陆的一个假设存在的史前人群,他们说原始印欧语(根据语言重建,这是印欧语系的祖先)。

关于他们的知识主要来自语言重建,以及来自考古学古遗传学的物质证据。 原始印欧人可能生活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或大约公元前四千年。 主流学说认为,原始印欧与人群发源于于欧亚大陆(今乌克兰俄罗斯南部)的东欧大草原亚姆纳文化[1] 一些考古学家将原始印欧语的时间深度扩展到新石器时代中期(公元前5500年至公元前4500年)甚至新石器时代早期(公元前7500年至5500年),并提出原始印欧语原乡假说(Proto-Indo-European Urheimat hypotheses)。

公元前2000年初期,原始印欧人的后裔已经遍布欧亚大陆,包括安纳托利亚赫梯人)、爱琴海迈锡尼文明之语言祖先)、欧洲北部(绳纹器文化)、 中亚(颜那亚文化)和西伯利亚南部、新疆北部、蒙古西部(阿法纳谢沃文化)的边缘。[2]他们之后又扩张到巴基斯坦、印度北部。

学说历史

Thumb
颚-咝音同言线,Centum (蓝色)和 Satem (红色)的粗略区域。最初咝音化的区域为深红色。

公元前4世纪古代南亚的语言学家波你尼已经注意到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语言与印度地区的语言有相似之处。

1647年,荷兰学者马库斯·祖依斯·凡·博克斯霍恩荷兰语Marcus Zuerius Boxhorn大胆的提出了荷兰语希腊语拉丁语波斯语德语源于同一个的原始语的假说。

1786年2月2日,英国语言学家威廉·琼斯在亚洲学会宣读了亚洲学会成立三周年演说[3],指出了梵语拉丁语希腊语有惊人地相似之处并指出了“原始语”的存在。之后弗兰兹·波普奥古斯特·施莱谢尔卡尔·勃鲁格曼德语Karl Brugmann弗迪南·德·索绪尔语言学家用历史比较语言学和其他方法对印度语和欧洲各语言的语音系统、形态系统、语法和语汇进行比较、研究,得出了一些比较重要的结论。

关于印欧语系诸语言为何如此相似的问题,学术界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德国语言学家约翰内斯·施密特德语Johannes Schmidt (Sprachwissenschaftler)提出了波浪理论英语Wave model,他认为由于不同语言的使用者会互相交流,不同的语言像波浪一样终究会相交到一起,即不同的语言会有越来越多的相似性[4],另一位德国语言学家奥古斯特·施莱谢尔谱系树理论英语Tree model则认为最开始存在着讲原始印欧语的一群人,他们因为被隔绝开来,才导致欧洲与印度的这些语言非常相似。支持约翰内斯·施密特德语Johannes Schmidt (Sprachwissenschaftler)的人不认为有“原始印欧人”存在,支持奥古斯特·施莱谢尔谱系树理论英语Tree model的人则认为存在着“原始印欧人”,正是因为他们向四面八方扩散,这才使欧洲和印度的语言如此相似。

起源地假说

Thumb
图为坟冢假说中,印欧人在公元前约4000年至1000年期间的迁移的情况。虚箭头表示的路线可能经过高加索地区或巴尔干半岛。粉色表示的范围为假设的起源地,包括萨马拉文化英语Samara culture斯莱德涅斯多格文化。红色表示的是操印欧语的族群在公元前约2500年可能已定居的地区,橙色表示的是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情形。
Thumb
安纳托利亚起源说英语Anatolian hypothesis下,欧洲新石器时代的传播扩展。

从19世纪至今,科学家对原始印欧人起源地进行了研究,20世纪初时,德国的部分科学家认为原始印欧人起源于北欧,但是该理论现在在学术界已很少受到支持。另一个模型是安纳托利亚假说英语Anatolian hypothesis。20世纪下半叶时学术界提出的很多假说。其中坟冢假说是最为广泛接受的有关印欧起源的模型,[5][6]

现代主流学术论点

坟冢假说最早是由美国考古学家玛利亚·金布塔斯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假说认为印欧人起源于“坟冢文化”,指东欧大草原亚姆纳文化(意为“坑墓文化”)及其前身这一考古文化。坟冢假说将“坟冢文化”定义为四个连续时段的统称,其中最早的阶段(“坟冢甲”)包含红铜时代(公元前四千年)在第聂伯河伏尔加河地区的萨马拉文化英语Samara culture塞罗格拉佐沃文化英语Seroglazovka culture。这些文化由游牧民所建立,假说认为他们的活动范围在前3000年左右在东欧大草原扩张并进入东欧[7]这个假说目前已得到考古基因学的论证。是当前主流的学术理论。

安纳托利亚起源说

安纳托利亚起源说英语Anatolian hypothesis科林·伦弗鲁在1987年提出,该假说认为原始印欧人的起源地是新石器时代安纳托利亚。讲原始印欧语的人在新石器时期居住在安纳托利亚,而历史上印欧语系语言的分布与在公元前7千年前6千年期间的新石器革命的传播扩张有关联。伦弗鲁在2004年修订了他的假说,他将“前原始印欧人”唯一置于公元前7千年的安纳托利亚,提出原始印欧人的真正故乡是大约公元前5000年的巴尔干[8]

中国新疆与中亚起源说

1990年,印度学者阿瓦德基肖尔·纳拉因英语Awadh Kishore Narain提出了原始印欧人起源于古代中国西域以及周边的广大地区的观点[9]

中国山东起源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者余太山,主张原始印欧人居住在亚洲东部,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山东省至东北三省一带。后沿中亚往西迁移[10]

最早提出河南殷墟遗骨中有高索人种特征的研究者为美国人类学者库恩(Carleton Stevens Coon)。中华民国学者李济在检视这两具遗骨后,同意这应属于高加索人种,李济认为这些遗骨属于商朝的敌人,来自西北方的羌方、土方、鬼方等[1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者杨希枚重新测量了殷墟遗骨,支持李济的见解,认为其中有特征属于高加索人种的遗骨[12],易华支持此观点[13]。而学者韩康信、潘其凤则认为这些人骨应只是个别变异,不足以推论是印欧人种[14]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王沥与日本东京大学学者植田信太郎与组成的中日联合研究团队,在2000年发布的研究报告,比较在中国山东省发掘的古代遗体,发现在战国时期中期以前的山东人,在遗传基因mtDNA方面与欧洲人接近,有印欧人的特征;西汉末年以前的山东人则接近于中亚地区的维吾尔人吉尔吉斯人。现代山东人mtDNA基因则与东亚的日本人韩国人接近[15][16][17][18]

上述研究结论受到学者韩康信、尚虹质疑,认为根据考古学研究,古代印欧人种东进的地理介限位于新疆东部至甘肃西部之间,在此以东的地区并没有发现具有印欧人种型态的类群[19]。学者姚永刚和张亚平重新检测植田信太郎的研究数据,发现该批古人的基因属于东亚人种mtDNA,与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南方人相近[20]

其他起源地学说

  • 20世纪初,德国的部分科学家认为原始印欧人起源于北欧,但是该理论现在在学术界已很少受到支持。
  • 部分印度学者与比利时学者柯恩拉德·埃尔斯特英语Koenraad Elst均支持印度起源说英语Out of India theory,该假说认为原始印欧人起源于印度次大陆
  • 部分学者根据声门音理论提出了亚美尼亚起源说英语Armenian hypothesis,该假说认为原始印欧人起源于亚美尼亚
  • 旧石器连续理论英语Paleolithic Continuity Theory,部分学者认为自旧石器时代以来欧洲各地的文明就一直是连续发展的,没有大规模的武力入侵。在旧石器时代之前人类向世界各地迁移的过程中,语言就开始产生了分化。

迁徙假说

坟冢假说和安纳托利亚假说对原始印欧人如何在欧洲扩展方面差异巨大,在安纳托利亚假说英语Anatolian hypothesis中原始印欧人于新石器时代在欧洲的扩张已经初步完成,而在坟冢假说下原始印欧人在青铜时代才从东欧迁入西欧

欧洲扩张

Thumb
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主要文化的范围(依据EIEC)。

依据主流坟冢假说和其他一些考古学证据,公元前3000年代末至公元前2000年代初,部分原始印欧人进入巴尔干半岛的东北部,接着陆续分批进入希腊,被称为希腊人。同一时期,部分原始印欧人进入安纳托利亚。这些人和当地原居民杂居、融合,被称为卢维人帕来人赫梯人吕底亚人

公元前2000年代初,居于东欧草原西部(大约在今天的多瑙河下游平原)的一批原始印欧人,沿多瑙河向西挺进,他们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入今天的意大利一带,被称为拉丁人罗马人拉丁人中最著名的一支。与此同时,另一些原始印欧人继续向西和北两个方向迁移,形成了西欧中欧凯尔特人北欧日耳曼人

迁入亚洲

Thumb
印度-伊朗人(见《Encyclopedia of Indo-European Culture》)有关的考古文化。安德罗诺沃文化巴克特里亚·马尔吉阿纳Yaz 文化一般被认为与印度-伊朗人有关。Swat 文化、Cemetery H、Copper Hoard 和PGW 文化被认为是与印度-雅利安人迁移有关的候选文化。

一支原始印欧人部落于公元前2100年到公元前1400年,在西西伯利亚和中亚草原地带建立了安德罗诺沃文化,此文化区域中有历史记载的最早族群是斯基泰人辛梅里安人,其中一部分原始印欧人进入了伊朗高原定居在这一地区的西北部和西南部,分别建立了米底王国波斯帝国,被称为米底人波斯人

巴克特里亚·马尔吉阿纳文明体的一部分原始印欧人则继续向东南方向移动,在公元前12世纪左右越过阿富汗兴都库什山脉来到印度河流域,他们被称为印度-雅利安人。在印度河流域,他们遇到了印度土著人的顽强抵抗,经过长时间的漫长战争,原始印欧人最终击败达罗毗荼人和其他印度土著人,有些印度土著人则变成了印度雅利安人的奴隶。入侵印度次大陆这批原始印欧人写出了《梨俱吠陀》(Rig Veda)、《娑摩吠陀》(Sama Veda)、《夜柔吠陀》(Yajui Veda)、《阿闼婆吠陀》(Atharva Veda)、《梵书》(Brahmana)、《奥义书》(Upanishad)这六种吠陀经典,印度的吠陀时期开始。

此外,印欧人在史前时代,便已进入新疆蒙古,与中国历史时期的西域人群与匈奴有密切关系。已被测过基因的考古遗址证实。蒙古铁器时代与匈奴时代遗址,有大量与原始印殴人相关的常染色体与父系单倍群。[21]

与雅利安人的关系

“雅利安人”这个词来源于梵语词汇“ārya”,意思是“高贵的”,学者研究印度最古老的诗歌总集《梨俱吠陀》和其他古印度书籍,得出一个说法,在古代,有一个叫“雅利安人”的人群从印度西北部(即五河地带)向东南进发,到达恒河流域以及阎牟拿河中游地区,逐步占领了整个印度次大陆。在18世纪及以前,雅利安人还仅仅相当于现在的“印度-雅利安人”的概念。在19世纪,马克斯·穆勒提出了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假说,约瑟夫-阿瑟·高比诺豪斯顿·张伯伦等学者对“雅利安人”的概念进行了扩大,“雅利安人”的概念被从印度-雅利安人扩大到原始印欧人。

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叶,部分种族主义者鼓吹雅利安人种是最优越的种族,为20世纪30至40年代纳粹德国种族灭绝政策种下了祸根。二战结束后,“雅利安人”一词已很少被使用,目前在称呼原始印欧语的使用者时,学术界会直接用“原始印欧人”而不是“雅利安人”一词。

遗传学

Y染色体单倍型类群单倍型类群 R1a (Y-DNA)英语Haplogroup R1aR1a1)被推测与原始印欧人相关联。R1a1主要现见于中亚西亚巴基斯坦印度东欧等地的人中,在东欧斯拉夫人中,R1a1最常见于波兰人俄罗斯人乌克兰人中。在北欧R1a1出现于23.6%的挪威人、18.4%的瑞典人、16.5%的丹麦人和11%的萨米人[22][23]

此外,Y染色体单倍型类群单倍型类群 R1b (Y-DNA)英语Haplogroup R1b后来也发现与原始印欧语人群的扩散相关。R1b在现代西欧人中占比50%~80%。[24][25]

除父系基因外,另外一个遗传标记是卡瓦利-斯福扎提出的B型血的基因,它在欧洲的分布与坟冢假说和R1a1的分布均吻合。

现代印欧语系人群

印欧人是指讲印欧语系语言的人。

目前使用印欧语系的印欧人,包含了讲日耳曼语族语言的日耳曼人,讲希腊语希腊人,讲意大利语族语言的拉丁人,讲凯尔特语族语言的凯尔特人,讲斯拉夫语族语言的斯拉夫人等,以及伊朗波斯人,土耳其的库德人,高加索地区的亚美尼亚人,讲印度-雅利安语支的印度北方人、大多数巴基斯坦人、孟加拉人斯里兰卡的主体民族僧伽罗人。今天印欧人分布的基础形成于欧洲民族大迁徙结束时。

按现代遗传学基因研究的最新成果,除了与原始印欧人相关的Y染色体单倍型类群R-M420英语Haplogroup R1aR1a)之外,Y染色体单倍型类群 R1b英语Haplogroup R1b,也是原始印欧人携带的Y染色体。[26]

欧洲早期狩猎采集者携带的Y染色体单倍型类群 I英语Haplogroup I-M170,与自末次冰盛期之前就居于本地的欧洲人相关[27] ,其中Y染色体单倍型类群 I1英语Haplogroup I-M253日耳曼人相关[28][29]


Thumb Thumb
印欧人在约公元前500年时的分布。 印欧人在欧洲民族大迁徙后(约公元500年)的分布。
Thumb Thumb
Y染色体单倍型类群 R1a英语Haplogroup R1a Y染色体单倍型类群 R1b英语Haplogroup R1b


学者研究了原始印欧人之前,约距今五万年前,智人的迁徙,有研究称与原始印欧人和闪米特人以及中东、北亚、东亚、东南亚人的共同祖先有关的Y染色体单倍型类群 F英语Haplogroup F-M89,可能最早出现在印度或其附近[30];也有说法称可能最早出现在西亚北非[31][32]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参见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