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动物物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南瓶鼻鲸(学名:Hyperoodon planifrons)又称南极瓶鼻鲸和平头鲸。其远不如其近亲北瓶鼻鲸来得有名。它们似乎从未成为商业捕鲸的对象,也未有任何特定的田野调查。因此,人们对它们的了解大多来自于对搁浅个体的解剖,或是科学家在调查其他鲸豚时意外的目击记录。已知南瓶鼻鲸仅分布于南半球,但过去在印度洋与太平洋热带海域观察到的“热带瓶鼻鲸”(tropical bottlenose whale)是否就是南瓶鼻鲸,几十年来一直困扰著科学界。虽然这些目击记录外型非常像南瓶鼻鲸,不过有部分学者认为应属他种,可能是难以捉摸的朗氏中喙鲸(Longman's Beaked Whale)。
其他俗名:Antarctic Bottlenose Whale、Flathead(英)、ballena nariz de botella(西班牙)、gran calderon(拉丁美洲)、minami tokkuri kujira(日本)、ploskolobye butylkonos(俄罗斯)
出生时身长体重:未知
最大身长体重记录:雄 6.94m、雌 7.45m;体重约6,000-8,000kg
寿命:未知
南瓶鼻鲸的体型长而粗壮。嘴喙基部与额隆的界线相当明显,成年雄鲸的嘴喙比雌鲸与未成年雄鲸来得粗短,其额隆呈球状而高耸。胸鳍小而笔直,背鳍位于背部约全长三分之二处,外观呈镰刀状,尾鳍中央无凹刻。下颚尖端有一对牙齿,仅成年雄鲸会露出牙龈,即使在嘴巴闭上时也看得见,但部分个体可能有四颗或不长牙齿。体色普遍呈黄褐至灰褐色,腹部为灰白色,不过部分学者认为背部的色调是因为矽藻覆盖的影响,而不是真正的体色。背部与身体侧面常有白色的长条伤痕,在成年雄鲸身上尤其明显。某些个体额隆呈灰白色,与背部的深色形成明显的对比,该灰白色区域会延伸至喷气孔后方。
南瓶鼻鲸广泛分布于南半球,分布北限在南太平洋海域至少达智利的法耳巴拉索(Valparaiso)、纽西兰北岛(North Island),与澳洲的新南威尔斯(New South Wales);在西印度洋为澳洲西部与约南纬31度;在南大西洋则为南非的开普省(Cape Province)与巴西的南里约格兰德(Rio Grande do Sul)。通常在南纬30度以南出现,特别是南纬58至62度一带;最南可在罗斯海(Ross Sea)约南纬73度处发现。在夏季,出现密度最高的区域在距离冰层边缘约60海哩处。1960年,斯里兰卡曾传出有南瓶鼻鲸搁浅,但经查证实为柯氏喙鲸(Cuvier's Beaked Whale,又称柯维氏喙鲸)。
南瓶鼻鲸常以1至3头的小群出现,数量上一般不超过10头,偶尔达25头。它们是深层的潜水者,极少出现于水深不到183公尺的海域,似乎可潜至1,000公尺深处,时间最长可达1小时以上,不过一般不会作如此长时间的潜水。在深潜完上浮后会在海面停留10分钟左右,此时会以30至40秒1次的频率换气,其多分支的喷气约有1至2公尺后,在良好天候下可清楚观察到。偶尔会跃身击浪。
相关文献资料极少,学者E. H. Millar曾记录一头身长6.9m的搁浅雄鲸叫声,形容它“发出小猪般的叫声,有时长而尖锐。”
对于其生殖状况几乎一无所知。由少数初生幼鲸的观察记录,推测位于南非外海族群的生殖期约在春季或夏季初。
它们专吃枪乌贼与鱿鱼,胃内容物几乎全为头足类嘴喙残渣,其中有部分南极、亚南极海域的枪乌贼也是抹香鲸喜爱的食物,不过南瓶鼻鲸似乎倾向于食用较小型的种类。另外可能包括少量鱼类与无脊椎动物。
虽然所知不多,但根据目击的频率来看,它们可能是南极地区数量最多的喙鲸。它们只有零星的捕捉记录,也不常因渔船作业而有死伤。估计约有500,000头南瓶鼻鲸在夏季时分布于南极聚合带(Antarctic Convergence)以南。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