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河鳄属(学名:Acherontisuchus)是鳄形超目新鳄类森林鳄科的一属,生存于古新世的南美洲[1]。与某些森林鳄科相比,冥河鳄在水中的移动能力较差,而生存于水浅的内陆淡水环境。
发现与命名
目前已发现六个冥河鳄属的标本(编号UF/IGM 34到39),化石包含:三块部分下颌骨头、四块上颌的破碎骨头、21颗牙齿、两个肋骨、一节背椎、一节荐椎、荐部的肋骨、部分骨盆(肠骨与坐骨)、股骨、一个脚掌的跖骨。这六个标本发现于哥伦比亚东北部的塞雷洪煤矿坑,世界上最大的露天煤矿之一。在2011年,亚历山大·黑斯廷斯(Alexander K. Hastings)等古生物学家将这些化石进行正式叙述、命名,发表于期刊《古生物学》(Palaeontology),模式种是瓜希拉冥河鳄(Acherontisuchus guajiraensis),也是目前的唯一种。属名意为“阿刻戎河的鳄鱼”,在希腊神话中,阿刻戎河是冥河的支流之一,因为在古新世时期,这个地区有个大型河流经过,向北注入加勒比海。种名则是以化石发现处的瓜希拉半岛为名[1]。
体征
亚历山大·黑斯廷斯等人提出,这六个有可能来自于同一个体。根据研究人员的重建,冥河鳄是种具有长口鼻部的森林鳄科动物。冥河鳄的口鼻部长度,比森林鳄、亚特兰大鳄、杆颌鳄、刚果鳄的口鼻部还短。某些牙齿的外侧内侧都有明显的沟痕。上颌的宽度大于其高度。冥河鳄的头颅骨长度约72到86公分,完整身长则估计约为4.66到6.46公尺,是种中型森林鳄科动物[1]。
冥河鳄的化石挖掘地点属于塞雷洪组(Cerrejón Formation)地层,地质年代相当于古新世中期到晚期[1]。这些化石发现于多个地层带、煤矿床的交错处,因此很难估计准确的生存年代。稍早在2010年,塞雷洪煤矿坑还发现森林鳄科的Cerrejonisuchus,但化石发现于单一地层,较容易估计准确的生存年代[1]。
古生物学
在古新世中到晚期,哥伦比亚东北部是个内陆淡水环境,水浅而无明显风浪,沿岸则是热带雨林,冥河鳄与其远亲Cerrejonisuchus共同生存在这个淡水环境。大部分森林鳄科是水生爬行动物,已经相当适应水生生活。如同现代鳄鱼,森林鳄科能借由控制腹部与臀部之间的肌肉,以控制在水中的移动方向与浮力。骨盆的坐骨干,是控制后半身左右摆动的肌肉附著处。冥河鳄具有修长的坐骨干,显示相关肌肉的发展较不良好,而它们在水中的移动能力较不灵活。某些森林鳄科具有较好的水中移动能力,因此可以在洋流中活动,成为海生爬行动物。冥河鳄的水中移动能力较差,因此只能生存于水浅的淡水环境[1]。
根据其肋骨与四肢形状,冥河鳄的背部与四肢可能具有强壮的肌肉,研究人员推测冥河鳄可能有在陆地环境活动的能力。冥河鳄可能生存于远离海洋的内陆淡水环境,它们可能主要以当地的肺鱼与鳗鱼为食[1]。
分类
冥河鳄的近亲是生存于非洲与美洲的森林鳄科。研究人员在命名冥河鳄时,也提出种系发生学分析,发现冥河鳄是种进阶型森林鳄科动物,与以下物种属于同一个小型演化支:非洲的亚特兰大鳄、杆颌鳄与刚果鳄、北美洲的下伏鳄、南美洲的瓜拉尼鳄。这些进阶型森林鳄科的彼此关系仍没有定论。研究人员提出冥河鳄、下伏鳄、刚果鳄位于同一个多分枝,三者是彼此的近亲。与这些进阶型森林鳄科相比,冥河鳄具有数个较原始特征,例如:牙齿间隔相当一致、左右下颌的联合处宽[1]。
以下的森林鳄科演化树,来自于亚历山大·黑斯廷斯等人的冥河鳄命名研究[1]:
新鳄类 |
| ||||||||||||||||||||||||||||||||||||||||||||||||||||||||||||||||||||||||||||||||||||||||||
参考资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