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中国清代小说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儿女英雄传》(原名《金玉缘》,又名《日下新书》),清朝八旗子弟文康所作的小说,共40回,完成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至同治元年(1862年)间[1],是中国小说史上最早出现的一部熔侠义与言情于一炉的社会小说,着力刻画了侠女“十三妹”的形象。
文康别名燕北闲人,本书原名《金玉缘》,后经不断补写,[2]改名为《儿女英雄传》。《儿女英雄传》受《红楼梦》影响很深,都是描写家族的衰落,都在揭露社会现实和官场黑暗,这是由于曹雪芹与文康都是属于没落贵族。[3]《儿女英雄传》采用评话形式撰写,如同对读者当面娓娓而谈,全文为纯熟、流利的北京口语,不时从旁插话,或插科打诨,妙趣横生。胡适认为:“他的特别长处在于言语的生动,漂亮,俏皮,诙谐有风趣。”[4]胡适也指出这部小说的思想非常浅陋,“是一个迂腐的八旗老官僚在那穷愁之中做的如意梦”。一般学界亦认为该书思想浅陋,内容浅薄。[5]陈寅恪对《儿女英雄传》评价颇高,甚至在他看来该书很多方面比《红楼梦》还好。[6]《儿女英雄传》一书成功刻画十三妹的形象,但要阅读到第十九回方知女主角之真名。[7]孙楷第曾考证十三妹侠女的形象出自《初刻拍案惊奇》卷四《程元玉店肆代偿钱十一娘云冈纵谭侠》。
清朝副将何杞被纪献唐陷害,死于狱中,其女何玉凤改名十三妹,出入江湖,立志为父报仇。淮阴县令安学海获罪,其子安骥筹银千两前去营救。安骥和民女张金凤遇险于能仁寺,幸亏玉凤及时相救,始免于难。
小说中的侠女十三妹本名何玉凤,是一个除暴安良、嫉恶如仇、智勇双全的侠女形象。汉八旗子弟安骥相在能仁寺落难,萍水相逢的十三妹拔刀相助。是中国古典武侠的经典人物形象之一。在小说后半段,在安学海的熏陶濡染之下,成为一个行动规矩的贵妇人,与之前的侠女形象相异。
蒋瑞藻《小说考证八》云:“吾之意,以为纪者,年也;献者,《曲礼》云:'犬名羹献';唐为帝尧年号:合之则年羹尧也。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