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个体对命题或事物真实性的主观认定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信念(英语:belief)是一种态度,认为某些事情是某个样子,或者关于世界的某些命题是正确的。[1] 在认识论中,哲学家使用“信念”一词来指代对世界的态度,该态度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2] 相信某事就是将其视为真实;例如,相信雪是白的,相当于接受了“雪是白的”命题的真理。然而,坚持信念并不需要积极的内省。例如,很少有人仔细考虑明天太阳是否会升起,只是假设它会升起。此外,信念不必是发生性的(例如,一个人积极思考“雪是白的”),而是可以是性格倾向的(例如,如果被问及雪的颜色,他会断言“雪是白的”)。[2]
当代哲学家试图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来描述信念,包括作为世界可能的方式的表示(杰里·福多),作为表现得好像某些事情是真实的(罗德里克·奇泽姆),对于他人行动缘由的诠释方案(丹尼尔·丹尼特和唐纳德·戴维森),或作为满足特定功能的心理状态(希拉里·普特南)。[2] 一些人还试图对我们的信念概念进行重大修改,包括关于信念的取消主义者,他们认为自然界中不存在与人们的民间心理学概念(保罗·丘奇兰,英语:Paul Churchland)相对应的现象,以及正式认识论(英语:Formal epistemology):旨在取代关于信念的二价概念(“要么我们有信念,要么没有信念”),以及更宽容的、概率性的信念概念(信念有程度差别,但非简单二分法的有或无两种)。[2][3]
信念是各种重要哲学辩论的主题。值得注意的例子包括:“当面对各种证据时,修正一个人的信念的合理方式是什么?”、“我们信念的内容是否完全由我们的心智状态(英语:mental states)决定,或者相关事实是否对我们的信念有任何影响(例如,如果我相信我拿著一杯水,那么水是 H2O 的非心智事实是否是该信念内容的一部分)?”、“我们的信念是精细的还是粗糙的?”和“信念是否必须可以用语言表达,或者是否存在非语言信念?”。[2]
信念(belief)是反应个人见识正确与否的思想意识。相信(belief)是对人或事物确定某种看法, 做出某种判断[4]。 相信是依赖人为能力的心理状态:相信自己是依赖自己的能力;相信他人是依赖别人的行为和言论。所以,信念和相信基本是同义的。
信仰(英语:Faith ),拉丁语作 fides and 旧法语作 feid,[5] 是对一位人,一个物,一件事,或者是一种概念的坚信不疑和置信。[5][6] 《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7]认为“信仰”是一个广义术语,出现在表达各种不同概念的语言中; 从最普遍的意义上讲,“信仰”(Faith) 与“信任”(Trust) 的含义大致相同。
信仰与信念的区别在于,信仰是对某事或某人的一种强烈的坚定不疑的信念,处于难以被客观证据和理性分析而改变心理状态。信仰常用于宗教语境, 是指对宗教的一种神圣的信念。 信念通常指的是对某件事是真实或存在的一种心理态度或接受,通常基于证据、经验或对来源的信任。 信念在没有达到信仰所具有的强烈的坚定不疑的心理状态,是容易被客观证据和理性分析而改变的。 信念所意味的信任程度可能不如信仰的信任程度那么强烈。[8] 信仰以某些信念为前提,但信念并不一定意味着是信仰。[2][9]
做为知识相信例子: 罗素说:我们不说“2加2等于4”是信仰[10]。 这意味着我们对命题只是知识相信, 不排除继续用经验证据进行理性的研究。实际上,历史上类似“2+2等于4”的严格的语义含义也受到质疑,这催生了皮亚诺公理。
做为信仰相信例子:基督徒相信“处女生育”和“死后三日复活”的命题(圣经新约),其推理根据是对圣经的信仰, 尽管是被科学上否定的(到目前为止的同行评议的科学杂志文献报道科学发现为准)。爱因斯坦不信宗教,不信人格化的上帝(见: 爱因斯坦的宗教观)。
按照 理查德·道金斯在其著作《上帝错觉》的“上帝假说”见解:从知识相信的角度,“存在人格化的上帝”,“处女生育”和“死后三日复活”等命题,可以看成有效的科学假说,对物理的宇宙有影响, 像其他任何科学假设一样都可以得到检验和证伪。他坚持认为,上帝的存在或不存在是关于宇宙的科学事实,如果在实践中还无法验证而发现,但原则上是可以发现的。[11][12]
证明过的真信念(Justified true belief)是在启蒙运动期间获得认可的知识定义,“证明”与“揭示”相对立。 有人试图将其追溯到柏拉图和他的对话。[14]
知识相信(信念)含意中,相信某事就意味着认为其是正确的。相信一件事就是单纯通过思考。哲学家们在探讨知识时运用的就是这种相信。知识相信的一个命题也可能是错误的,但是,不排除按经验证据的方式(科学方式)继续理性的研究和质疑和探讨。 这里的逻辑是,一个人想了解一件事物,就必须不排除按经验证据的方式来研究它的真实性。
信念系统是一套由多种个人理念演化而来的、并相互支持的信仰体系。
所有的信念系统都可归类为宗教、哲学、政治、意识形态或这些系统的组合。
哲学家乔纳森·格洛弗(Jonathan Glover)表示,信仰总是信念系统的一部分,一种人们共同的信念系统很难让个人完全修改或拒绝。[15] 基督教网站“AllAboutReligion”认为无神论就是一个近代形成的一个信仰体系[16]。 无神论者有不同的看法,英国哲学家和逻辑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伯特兰·罗素认为无神论是一种信念,但不是一种信仰[10]。 他将“信仰”定义为对没有证据的事物的坚定信念。 进一步指出,在有证据的地方,没有人会说“信仰”。
心理学研究了信念的形成以及信仰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后,提出了三种信念形成与变化过程:
当人们估计事物的真实性时,他们会搜索自己所记忆的信息,这些信息对事物真实性的判断起着决定性的影响。自己所记忆信息的真实性直接影响一个人的信念。[17]
与以前的过程不同,这个过程考虑了影响信念形成的多重因素。使用回归过程,该过程基于几个不同的信息来预测信念的形成,根据其相对重要性分配每个部分的比例。[17]
这些过程解决了人们在处理与建立信念相关信息时,他们不可能从所掌握的信息中,做出以客观为基础的预测。相反,这些处理过程反映了人们在遇到事物时对信息理解的多少和含义。[17]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