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贸易中心一号大楼
纽约市的摩天大楼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纽约市的摩天大楼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世界贸易中心一号大楼(英语:One World Trade Center,亦写作1 World Trade Center),也称为世贸一号楼(1 WTC)、自由塔(英语:Freedom Tower),是一座位于位于美国纽约曼哈顿下城的摩天大楼,也是世界贸易中心的主体建筑。该建筑是由SOM建筑设计事务所的大卫·柴尔斯设计,总楼层共地上94层、地下5层楼高,当前该大厦是美国最高的建筑、纽约第一高楼、西半球最高的建筑,亦是世界第七高的建筑。
世界贸易中心一号大楼 | |
---|---|
One World Trade Center | |
别名 |
|
记录高度 | |
北美洲与西半球最高建筑 自2013年起 | |
上个记录 | 威利斯大厦 |
概要 | |
状态 | 竣工 |
类型 | 办公室 观景台 交流、展演中心 |
建筑风格 | 当代建筑 |
用途 | 办公室 |
地点 | 美国纽约市曼哈顿富尔顿街285号 |
地址 | 285 Fulton Street, Manhattan, New York City, U.S.、Fulton küçəsi, 285, Manhetten, Nyu-York şəhəri, ABŞ |
坐标 | 40°42′47″N 74°00′48″W |
邮政编码 | 10007 |
起造 | 2006年4月27日 |
封顶 | 2013年5月10日[2] |
开放 | 2014年11月3日[3][4] 2015年5月29日 (One World Observatory)[5] |
造价 | 39亿美元a[6][7] |
所有者 | 纽约与新泽西港务局、杜斯特组织[*] |
高度 | |
高度 | 541.3 米 |
设计高度 | 1,776英尺(541.3米)[8][9] |
尖 | 1,792英尺(546.2米)[8] |
天线/尖顶 | 407.9英尺(124.3米) |
屋顶 | 1,368英尺(417.0米)[10] |
顶楼 | 1,268英尺(386.5米)[8] |
天台 | 1,268英尺(386.5米)[8] |
技术细节 | |
材料 | 防弹玻璃、钢筋混凝土、钢、铝 |
建筑面积 | 3,501,274 sq ft(325,279 m2)[8] |
地上层数 | 94(+5地下层) (28机械层)[8][11] |
地下层数 | 5 |
电梯数 | 73座[8]蒂森克虏伯制作[12] |
设计与建造 | |
建筑师 |
|
建筑商 | 铁狮门地产建设公司[*] |
开发商 | 纽约与纽泽西港务局[8]
|
工程师 | 贾罗斯、鲍姆和鲍尔斯公司(MEP)[8] |
结构工程师 | 科进集团 |
其他设计师 | 希尔国际、路易斯伯杰集团[14] |
主承包商 | 铁狮门地产及建设 |
网站 | |
onewtc | |
地图 | |
参考 | |
[8][15] | |
|
该建筑沿用了九一一袭击事件之前的原世界贸易中心北塔所使用的名称。并在九一一事件后,矗立在占地16英亩(6.5公顷)的世界贸易中心遗址的西北角,位于原六号大楼的原址上兴建。西邻西边公路、北邻维西街、南邻富尔顿街,东邻华盛顿街。
2006年4月27日,一号大楼正式进行地基的建设工作。2009年3月26日,纽约与新泽西港务局确认该建筑的正式名称为“世界贸易中心一号大楼”,而不是俗称“自由塔”[16][17],整体工事约于2012年4月30日完工,超越了帝国大厦成为纽约市最高的建筑,该塔的钢结构于2012年8月30日封顶。并于2013年5月10日安装尖顶的最后一个部件,使该建筑(包括其尖顶)的总高度达到1,776英尺(541米)。以英尺为单位的高度是有意参考《美国独立宣言》签署的年份1776年。最终大楼于2014年11月3日正式启用[18];观景台于2015年5月29日开放。
在落成后,一号大楼取代在九一一袭击事件中倒塌的世贸双塔,成为世界贸易中心的主建筑。由于其表现灾后复原的精神,该栋大楼的整体设计也融合旧纽约天际线的一些重要组成部份。该建筑与沿格林尼治街建造的五座高层办公楼,以及位于原双塔所在的九一一国家纪念博物馆构成原世贸中心建筑群重建工作的革新性工程。
世界贸易中心的建设起初是作为曼哈顿下城市区更新项目的想法[19],该企划由大卫·洛克菲勒领导。该项目旨在帮助振兴曼哈顿下城的发展。由纽约与新泽西港务局负责规划,港务局雇用了建筑师山崎实设计一号大楼(北塔)和二号大楼(南塔)[20],该建筑被俗称为“双塔”,其内部采用了核心筒结构设计,因此在空间上并不受支柱或墙壁的阻碍[21][22],在规划中,两座大楼塔高各均1350英尺(410公尺),占地16英亩(6.5公顷)[23][24],110层楼中共有8层被留作机械层。剩下的楼层供给租户使用。塔内每一层楼共有40,000平方英尺(3,700平方米)的可用空间。因此双塔总计提供了约3,800,000平方英尺(约350,000平方公尺)的空间,以提供曼哈顿下城的公司、企业及相关人员进行商业、金融、办公等服务。[25]
北塔的建设始于1966年8月;由于大量使用预制组件,因而加快了建筑物的施工进程。第一批租户率先于1971年10月进驻[26][27],在当时,北塔成为世界上最高的建筑,起初建筑物高约1368英尺(417公尺)。但在1978年安装了360英尺(110公尺)高的天线后,北塔的最高点达到1728英尺(527公尺),[28]随后在1970年代至1980年代期间则另外兴建了五座附属建筑作为世界贸易中心建筑群的一部分[29][30][31][32],七个建筑总计共有约13,400,000平方英尺(1,240,000平方公尺)的办公空间。[29][30][33]
2001年9月11日上午8点46分(北美东部时区),五名与基地组织有关联的劫机者将美国航空11号班机撞向北塔93层和99层之间的北侧立面[34][35]。17分钟后(上午9点03分)第二批恐怖分子将联合航空公司175号航班撞向南塔第77层和第85层之间的南立面。[36]
上午9点59分,南塔在燃烧了大约56分钟后倒塌。燃烧102分钟后,北塔同于上午10点28分因结构故障倒塌[37]。当北塔倒塌时,碎片落在附近的七号大楼上,并损坏了七号大楼的结构引发了火灾。大火燃烧了几个小时后,七号大楼于下午5点21分倒塌。[38][39]
连同对弗吉尼亚州五角大楼的同时袭击,以及另一个失败的飞机劫持导致在宾夕法尼亚州尚克斯维尔坠毁[40],九一一恐怖袭击最终导致约2,996人死亡(2,507名平民、343名消防员、72名执法人员、55名军人,以及19名劫机者)[41][42]。超过90%是受困在塔中撞击点以上的工作人员和游客。其中在北塔,共有1,355人受困于撞击点以上的区域,因而被吸入浓烟死亡、逃避浓烟和火焰而坠楼[43],或在建筑物最终倒塌时丧生。与北塔的其他部分不同,南塔共有一个楼梯间在袭击中未受到破坏,导致少数人员得以从该大楼彻离[44],反之,北塔的三个楼梯全部被毁,因此撞击区上方的任何人都无法逃生。也导致撞击点以下的107人死亡。[43]
在原世界贸易中心遭到摧毁后,人们开始对世界贸易中心遗址的未来做辩论,而大部分的人几乎有提出重建世界贸易中心的建议[45],到了2002年,曼哈顿下城开发公司(LMDC)举行了一场如何纪念该地点的设计竞图,以作为重建建筑群的计划的一部分。[46][47]在袭击发生后的一年间,世贸中心的“归零地”(英语:Ground Zero)成为美国访问量最大的区域。2002年9月10日,展示袭击资讯和死者姓名的临时展示墙“观景墙”(英语:Viewing Wall)向公众正式开放。[48]
当公众拒绝第一轮设计的提案后,LMDC于2002年12月举行了第二次公开竞图,其中,丹尼尔·里伯斯金的设计在2003年2月被获选。其他参与竞图的设计师则包括福斯特建筑事务所的诺曼·福斯特、迈尔·艾森曼·格瓦斯梅·霍尔建筑事务所(彼得·艾森曼、理查·麦尔、查尔斯·格瓦斯梅、斯蒂文·霍尔、 SOM建筑设计事务所、THINK团队(坂茂、弗雷德里克·施瓦茨、肯·史密斯、拉斐尔·维尼奥利)和联合建筑事务所等公司。[48]随后,由于与当时持有世贸中心场地租约的开发商拉里·西尔弗斯坦意见不合的因素,里伯斯金的设计进行了多次更改。[49]彼得·沃克和麦可·布拉德利则于2004年1月提案担任纪念馆《倒映虚空》的设计师。[48]
早期,一号大楼因为分配给办公室和其他设施的楼层较少(顶多70层)引起了一些争议。与原建筑群相比,重建后的世界贸易中心建筑群在仅有82层的情况下,总办公空间将减少超过3,000,000平方英尺(280,000平方米)[9]。楼层限制是西尔弗斯坦提出的主张,他担心过高的楼层可能出意外,或成为恐怖份子攻击的目标。因此,建筑物大部分高度将由塔顶上的大型露天钢格结构组成,其中包含风力涡轮机和“空中花园”。[9]
在后续设计中,最高的可入住楼层已经与原来的世贸中心相当。[9]2002年,前纽约州州长乔治·派塔基被报导涉嫌任人唯亲,他被指控利用自己的影响力,让赢得建筑师设计的选择作为他朋友和竞选赞助人罗纳德·拉德的个人恩惠。[50]
“自由塔”的最终设计版本于2005年6月28日正式公布。为了解决纽约市警察局提出的安全问题,4月的设计中增加了一个187英尺(57公尺)的混凝土基座。该设计最初包括用玻璃棱镜包覆底座的计划,以解决有关该建筑可能看起来不吸引人、并且类似于“混凝土掩土”的批评。然而后来却发现棱镜无法使用,因为初步测试表明棱镜玻璃很容易破碎成大而危险的碎片。因此则改以不锈钢面板和防爆玻璃,组成更简单的立面取代。[51]
与里伯斯金的最初计划相比,建筑物上半部的设计有明显的改变,该塔的最终设计随著底部150-200呎(40-60公尺)以上开始,从呈八角形逐渐变细。里伯斯金表示,这座塔将是一个“反射天空的整体玻璃结构,顶部有一个雕刻天线”。2006年,拉里·西尔弗斯坦评论了计划的完工日期:“到了2012年,我们应该拥有一个完全重建的世界贸易中心,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宏伟、壮观”。[52]新设计反映出大众对原始设计的不满,也许掺杂了逐渐茁壮的二代双子塔运动的诉求,以及安全上的考量。新设计看起来更像原来的世贸中心塔楼。协同设计者大卫·查尔兹表示:“难得新优于旧,我觉得这样确实比原设计好。从建筑而言,新设计比较简洁、造型独特,同时又能轻轻地唤起我们对当年惨剧的回忆。”2006年4月26日,纽约与新泽西港务局批准以允许基础建设开始的概念框架。次日起草了一份正式协议,纪念帝国大厦启用75周年,“自由塔”的施工于五月开始;当第一支施工队到达时,则举行了正式的开工仪式。[53]
一号大楼的象征性基石于2004年7月4日进行了一个仪式[54],上面有一个据称是由亚瑟·J·芬克尔斯坦所写的铭文[55]。然而由于资金、安全和设计方面的争议,大楼施工被推迟到2006年。[54]随著最后一个主要问题在2006年4月26日获得解决,开发商拉里·希尔弗斯坦和纽约与新泽西港务局达成正式协议,并将基石从现场于2006年6月23日暂时移走。[56]不久后,工地现场进行了长达约两个月的爆破工程,以清除原所在地建筑物的基岩,到2007年11月[57],共有约400立方码(310立方米)的混凝土倒入新建筑物的地基基础。2006年12月18日,在兴建现场附近的炮台公园城的开工仪式中,公众被邀请签名第一根30-英尺(9.1-米)的钢梁安装在建筑物的基础上。[58][59]该钢梁于12月19日被焊接到建筑物的基础[60]。随后不久,基础和钢铁的安装正式开始,塔身的脚基基础几乎在一年内完成。[61]根据2007年2月纪录的估计,一号大楼的初步建设成本估计为30亿美元,等于每平方英尺约为1150美元(共12,380平方公尺)。[62]
2008年1月,两台起重机被移到现场。塔楼的混凝土核心筒在起重机到达后开始进行施工工程[61],直到2010年完成基座工程后,开始进行建造办公楼层并随后安装了第一块玻璃窗进行测试[63];2010年期间,楼层的建造速度约为每周一层。安装了先进的脚手架系统以防止工人坠落,这是该市第一个安装在钢结构上的安全系统。[64]到了2010年12月,一号大楼的兴建已经达到了约52层,高度超过600英尺(180米)。在那时候塔身的钢架已经完成一半[65],在2011年9月11日,也就是袭击事件发生十周年之际,塔身已增建至80层,其混凝土地板已达到68层,玻璃覆层已达到54层。[66]
2009年,港务局将大楼的正式名称从“自由塔”改为“世界贸易中心一号大楼”,称这个名字“最容易让人认同”。[1][67]由于“自由塔”这个名称也曾被《周六夜现场》等节目嘲笑。因此改名也有实际目的:房地产代理普遍认为一个有传统街道地址的建筑物更容易出租办公空间[68]。因此在此次名称更改,也是在纽约港务局董事会成员投票签署了与中国房地产公司万通控股的21年租约协议之后实现,万通工业在其之后成为首个签署一楼大楼租约的商业租户。该公司计划在塔内设立一座名为“中国中心”贸易和文化设施。[69]
大众传媒公司康泰纳仕于2011年5月成为一号大楼的主要租户,共租赁了1 × 106平方英尺(93,000平方米)的空间,从时代广场4号搬迁于塔楼[70][71]。在建造过程中,这座塔多次被特别照亮。例如在美国独立日和袭击周年纪念日以红色、白色和蓝色点亮,在乳腺癌宣传月以粉红色点亮。[72]由于兴建塔楼承运结构的装卸码头无法及时完成,因此无法将大量设备移入完工的建筑物,开发商共耗资数百万美元增加了五个临时装卸区。直到世贸贸易中心交通枢纽完工后才被拆除[73]。查德伯恩和帕克是一家总部位于曼哈顿中城的律师事务所 ,该事务所原定于2012年1月租赁一号大楼约300,000平方英尺(30,000平方米)的面积[74],但该交易于当年3月被突然取消。[75]
2012年3月,一号大楼的钢结构已达到约93层[76],到了月底则兴建至第94层(该楼层另被标记为第100层[77]),然而到了2012年4月,该塔的估计建造成本已上升至39亿美元,成为当时世界上最昂贵的建筑[6][7]。一号大楼部分建设资金来自西尔弗斯坦因九一一袭击事件中的损失而获得大约10亿美元的保险金。纽约州额外提供了2.5亿美元,港务局同意提供10亿美元,其他金额则是通过出售债券获得[78]。港务局同时提高了桥梁和隧道的通行费以筹集资金,计划在2011年至2015年期间将通行费提高56%;然而这些增加的收益并未用于支付塔的建设费用。[7][79]
尚未完工的塔楼最后于2012年4月成为纽约市高度最高的建筑,超过了帝国大厦约1,250英尺(380公尺)的屋顶高度[80][81]。两个月后,时任总统巴拉克·奥巴马参观了建筑工地,并在一根将被吊到塔顶的钢梁上写道:“我们还记得,我们将重建,我们回来时会更强大!”的铭言[82]。同月,随著塔楼的结构接近完工,大楼的业主开始进行公共营销活动以吸引游客和租户[83]。
2012年8月,一号大楼钢结构在104层封顶,使建筑物的总高度为1,368 英尺(417公尺)[51][84]。该塔的尖顶随后于2012年11月从魁北克省运往纽约[85][86],经过一系列延误。尖顶的第一部分于2012年12月12日吊装到塔顶[85][87],并于2013年1月15日进行安装[88]。到了2013年3月,尖顶的两部分已安装完成。然而受到恶劣天气影响最终工程的工期数度遭到延迟。[89][90]
2013年5月10日,塔尖的最后一部分被抬升到一号大楼的顶部,使塔楼达到1,776英尺(541公尺)的高度,成为当时世界第四高的建筑。[91][92]在随后的几个月里,外部电梯井进行拆除;并开始安装裙楼玻璃、室内装饰和其他饰面;同时在室内完成了混凝土地板和钢制配件的安装。2013年11月12日,总部位于芝加哥的世界高层建筑与都市人居学会的委员会成员做出了具有争议的公告,即一号大楼是“美国最高的建筑物,宣布建筑物顶部的桅杆是尖顶,因为它是建筑物结构的永久部分”。出于同样的原因,该建筑也成为西半球最高的建筑。[93][94][95][96]
根据2013年9月的一份报告显示,在报告发布时,世界贸易中心协会(WTCA)曾就于“世界贸易中心”名称进行谈判,因为WTCA已于1986年购买了该名称的权利。WTCA寻求塔内价值500,000美元的免费办公空间,以换取使用塔名中“世界贸易中心”和相关纪念品的权益。[97]
2014年11月1日,康泰纳仕的办公室开始召集搬运卡车,搬运相关物品至一号大楼。《纽约时报》指出,世贸中心周边的下城地区已经从金融区转变为科技公司、住宅和奢侈品商店林立的地区[98],最终,一号大楼于2014年11月3日正式启用,康泰纳仕的员工搬进该建筑约24层楼[99][100][101][3][102](20至44层),整体搬迁已于2015年初完成。预计该公司将吸引新租户占用剩馀40%的未出租空间。然而在第一天康泰纳仕约3,400名员工中,只有大约170人搬进一号大楼工作。当时,一号大楼未来的租户还包括Kids Creative、 传奇酒店、 BMB集团、世服宏图[103]和GQ[104]。2014年11月12日,大楼启用后不久,在外墙使用的悬挂式工作平台中,支撑平台的金属绳索曾发生了松弛事故,导致两人洗窗员受困。[105][106][107]在2010年代后期,Durst租用大部分剩馀的空置空间。在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发生前,该塔的房屋出租率达到了92%。
2020年8月,康泰纳仕集团曾宣布将迁出一号大楼[108]。这导致康泰纳仕的母公司先进出版公司于2021年1月开始预扣租金[109][110]。到了2021年3月,康泰纳仕集团已提交计划减少其租赁的办公空间数量[111]。在陷入长期僵局之后,康泰纳仕集团最后于2021年底同意支付近1000万美元的欠租。[112][113]2021年12月,纽约自由发展公司宣布将发行7亿美元的债券再一大楼融资。该债券发行的资金将用于偿还该建筑2012年最后一次融资的债务。[114][115]
截止2022年3月,该建筑的房屋出租率为95%,[116][117]一号大楼的高入住率与原来的双塔形成鲜明对比,双塔则是自1973年落成之后才于2000年代初期达到接近全满的房屋出租率。[118]
从目前设计来看,丹尼尔·里伯斯金在2002年竞图评选中的许多残馀概念已被舍弃。如今世界贸易中心一号大楼以简单的对称结构组成,采取较为传统的外型设计,以传承现有的纽约市区高楼街景。它竖立的轴心将如堪称前辈的帝国大厦与克莱斯勒大厦一样位于正中央,视觉上更像原来的双塔,而没有为了模仿自由女神像而使轴线偏离中心。从不同的角度观赏,世界贸易中心一号大楼有时看起来就像原先双子塔楼呈长方形,有些角度看起来则像个巨大的方尖碑,塔底和塔顶的墙面偏转了45度,塔身有交错的三角形切面。世界贸易中心一号大楼被认为是首座基于三维BIM技术来建造的大型建筑。[119]
一号大楼以南是九一一国家纪念博物馆,位于原来的双塔所在的位置。紧邻东边的是世界贸易中心交通枢纽和新世界贸易中心二号大楼。北面是世界贸易中心七号大楼,西面是布鲁克菲尔德广场。[120][121][122]
该建筑占地200英尺(61公尺),面积为40,000平方英尺(3,700平方公尺)[123],几乎与原双塔的占地面积相同。该塔建在一个85英尺(56公尺)高的无窗混凝土基座上,旨在保护它免受汽车炸弹和其他地面的攻击[124]大楼基座设计有挑高达80英尺(24公尺)的入口大堂,并附设餐厅。但由于安全上的顾虑,最底部9公尺将不设幕墙;9-24公尺则透空采光。紧接其上的37公尺(基座机电层)也没有窗户,为一个方型基座。基座外墙覆盖反射性金属帷幕,预计采用不锈钢和钛为材质。当太阳跨越天空,阳光照在这些反射性金属帷幕所交织成的切面时,就会闪烁出各式的光芒。
从20层以上,塔从立方体底座的方形边缘向后倒角,将建筑物塑造成八个高大的等腰三角形,或一个拉长的四角反棱柱。在塔的中间附近则形成了一个完美的八边形,然后在女儿墙中达到高潮,其形状被塑成一个与底面成45度角的正方形。包含广播天线的407.9英尺(124.3公尺)的雕刻桅杆——该桅杆是由SOM建筑设计事务所、艺术家肯尼斯·斯内尔森(张拉整体结构的创立者)、照明设计师和工程师合作设计。并从圆形支撑环升起电缆系统,用以作为广播和维护设备使用。到了晚上,一束强烈的光束从尖顶垂直投射,照耀在塔上方1,000英尺(300公尺)的空域,这么强的光束放在纽约市可说是适得其所,不致成为天文学家眼中的光害,因为纽约市区的夜空早已是不夜城,无法进行实际的天文观测。[125]
其他新颖的安全设计将包括以3英尺(90公分)厚的墙壁包覆楼梯间、电梯间、楼梯竖板及消防洒水系统;加宽的逃生梯;为消防队员专设的楼梯间;以及整栋大楼的通风系统全经过生化过滤器。以前的世贸中心距离西街25英尺(7.6公尺),现在大楼占地变少(相当于双塔的任一栋大小),和街道的平均距离增到90英尺(27公尺),最靠近街的地方也有65英尺(20公尺)。面街一侧的窗户将采用特殊强化的防爆塑胶,但外观和另一面的玻璃窗看起来几乎相同。
SOM的大卫·柴尔斯是世界贸易中心一号大楼的建筑师,他对塔楼的设计发表了以下看法:[126]
我们真的希望我们的设计以非常真实的东西为基础,而不仅是雕塑草图,我们探索了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挑战,因为正确的解决方案必须要引人注目,而不仅仅是美观。该设计确实具有巨大的雕塑意义,我们完全理解塔的标志性但它也必须是一座高效的建筑。关于自由塔的讨论常常局限于象征、形式和美学方面,但我们认识到,如果这座建筑功能不佳,人们就不想在那里工作和参观,那么我们作为建筑师就失败了。
最初,底座将覆盖装饰性棱镜玻璃,但当棱镜被证明不可行时,采用了更简单的玻璃和钢立面。目前的底座覆层由从不锈钢面板突出的倾斜超透明玻璃组成,类似于七号大楼的案例。面板后面的LED灯在夜间照亮整个基地[127]。建筑的所有立面都有索网玻璃幕墙面板,该面板由施莱希-贝格曼合伙设计,将其与建筑群中的其他建筑物保持一致。立面面板高60 英尺(18公尺),宽度范围从东侧和西侧30英尺(9.1公尺)、北侧50英尺(15公尺)到北侧70英尺(21公尺)南边。幕墙由位于俄勒冈州波特兰的本森工业使用明尼苏达州维拉康制造的玻璃制造和组装。[128]
一号大楼地上94层(含顶端4层机电层),地下5层,楼面总面积为325,279平方公尺(3,501,274平方英尺),楼面总面积为325,279平方公尺(3,501,274平方英尺) ,其中共有78层用于办公使用(约2,600,000平方英尺(240,000平方公尺)[13][129][130],地下(即L)为办公室入口大堂及餐厅,观景台入口则位于B2(即C1)层;B1(即C1M)、B3-B5及地上3-6层为下层机电层,基地由1-19层组成,包括一个65英尺高(20公尺)的公共大厅,公共大厅设有90英尺高的壁画,由美国艺术家约瑟·帕拉创作的《ONE:感官联盟》[131][132]20-90楼(7-77层)为办公室,91-93M楼(78-81层)设上层机电层。至于观景台,则设于100-102楼(82-85层)位置,占地3层;而电梯转乘用的空中大堂则设于64-65楼。
租户可以使用地下停车场、储藏室和购物场所;世界贸易中心交通枢纽还提供前往纽新港务局过哈德逊河捷运、纽约市地铁和世界金融中心的通道[133];该建筑允许在地面直接进入西街、维西街和富尔顿街。建筑的地下占地面积约为42,000平方英尺(3,900平方公尺)。
除了现有的广播和天线设施外,该塔共设有一座约三层的观景台提供民众及观光客参观,该设施位于100-102层[134]。它的高度为1,268英尺(386.5公尺),是当前纽约市的最高观景台[135]。与帝国大厦类似,一号大楼观景台设有提供给访客的主要入口及租户的独立入口;一个入口位于建筑物西街一侧,另一个入口位于购物中心内下行至地下安检区[136]。观景台上实际的观景空间在100层,101层则设有餐厅设施,102层设有展演活动空间[137]。
为了向游客展示这座纽约的历史、曼哈顿下城的沿革及相关资讯,观景台使用了一种名为City Pulse的互动工具向游客进行导览服务。该设施的入场费为每人32美元,儿童和老年人可享受入场折扣[138],对九一一袭击事件的协助者及遇难者家属则为免费。在最初开放时,一号大楼观景台每年预计约有350万游客参观[139]。门票则于2015年4月8日开始公开销售。纽约县地方检察官在向港务局调查签订观景台营运合同的公司之后,观景台于2015年5月28日提前一天正式开放。[140][141]
塔顶最初曾有建造一家餐厅的计划,类似于原世界贸易中心的世界之窗,由于在后勤等顾虑因素不切实际而被放弃。塔楼的洗窗轨道位于指定为110层,共16平方英尺的区域,该楼层象征性地参考了原世贸中心的110层。
目前观景点的101层设有三个餐饮场所:一间咖啡厅、酒吧、和高级餐厅。然而一些评论员,包括《纽约邮报》和Curbed《Curbed》的评论员都批评了一号大楼食品的价格;除了需要购买完整的门票才能进入;其声誉与世界之窗相比较为逊色。[142][143]
与新世界贸易中心的其他建筑一样,一号大楼具有可持续建筑特色。建筑的大部分结构和内部都是用回收材料建造的,包括石膏板和天花板;大约 80%的塔废品被回收利用[144]。虽然塔楼的屋顶面积都是有限的,但该建筑对其冷却系统实施了雨水收集和回收计划。该建筑的纯细胞系统磷酸燃料电池可产生4.8兆瓦 (MW) 的电力,其废蒸汽也可发电。[145]纽约电力局选择联合技术电力提供塔的燃料电池系统,该系统建成后则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燃料电池装置之一。[146]该塔还利用异地水力发电和风力发电。窗户由超透明玻璃制成,可让最大量的阳光透过;室内照明配备调光器,可在晴天自动调暗灯光,从而降低能源成本。
与世贸中心的所有新设施一样,世贸中心一号大楼采用蒸汽供暖,微量使用有限的石油或天然气设施。[147]一号大楼在随后获得LEED金牌认证,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具环境可持续性的摩天大楼之一。[148]
汲取九一一袭击事件的惨痛教训后,世界贸易中心一号大楼的设计目标是成为“世界上最安全的建筑”。现在,经过重新设计的一号大楼安全性进一步加强。新的世界贸易中心一号大楼将达到或超过本月早些时候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NIST)宣布的建筑安全设计要求。世界贸易中心一号大楼建筑内所有的电梯、灭火装置以及电路管线均由一个约6米厚的空心混凝土干壁装置保护起来[125][149]。此外,大楼还为救援人员特意加装了一个楼梯通道,以确保紧急情况发生时,救援人员可以从容进入大楼。在之前的设计方案中,世界贸易中心一号大楼与纽约著名的西街之间只有不到8米宽的距离,纽约市警察局认为,如此狭窄的间隔将使恐怖分子的汽车炸弹袭击很容易得手。港务局则表示:“它的结构是围绕一个坚固的、冗馀的钢力矩框架设计的,是通过焊接和螺栓连接的梁和柱组成。与混凝土核心剪力墙配对,力矩框架提供了大量的整体建筑结构的刚性和冗馀,同时提供无柱内部跨度以实现最大的灵活性。”[150]
除了安全设计外,还实施了新的安全措施。所有车辆在通过地下道进入停车场之前,都将接受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潜在危险物品的检查。四百个闭路电视监视器将放置在现场和周围区域,纽约警察局将持续监控实时摄像头。电脑系统将使用机器视觉分析软件,旨在检测大楼室内的潜在威胁,例如无人看管的行李,并根据恐怖分子或其他犯罪嫌疑人的描述检索图像。纽约市和港务局警察也被安排现场巡逻。[151]
在世贸中心遗址全面完工之前,一号大楼与周围的广场并没有像原来的世贸中心广场完全向公众开放。[152]开放过程的初始阶段于2014年5月15日星期四开始,也是九一一国家纪念馆的“临时营运期”正式结束的日子[153]。在此期间作为“临时运营期”的一部分,所有访客在参观广场时都需要接受机场式安检,该安检原定于2013年12月31日结束[154]。直到官方于2014年5月21日博物馆举行开放仪式后才宣布结束[155][156],至此之后,游客无需通行证即可前往广场。
一号大楼的模型,其高度、比例、顶部天线和看起来像被刀削过的外观,其高大的门厅和细条纹表面将唤起人们对它过去世贸中心的回忆。一号大楼实际上融合了两个建筑———下面的混凝土基座和上面拥有玻璃幕墙的塔身。巨大的基座俯瞰纪念馆,上面是逐渐变细的玻璃塔身,69层办公区域之上是餐厅、室内和室外观景平台以及一根装在类似格子架的雕塑里的天线,这使得建筑的总高度达到1776英尺(541.3米)。 1,776英尺———这个象征性的高度源自世界贸易中心一号大楼之前的设计方案。
在大卫·查尔兹于2010年加入纽约和新泽西港务局作为该项目的建设合作者后,一号大楼的设计发生了重大变化。[157]原本185-英尺(56-米)高的底座从角落处设计为向上轻微倾斜,并配有棱镜玻璃。后来,这些角落被修正为正方形。此外,基底墙壁则被数百座约13英尺高的垂直鳍状玻璃,和8英寸宽的不锈钢条组成的水平饰带所覆盖。[157][158]
原本,尖塔是用一个保护性的雷达罩所包围,被描述为一个“互相锁合的玻璃纤维板,所构成的雕塑外皮”。杜斯特组织主席道格拉斯·杜斯特表示,设计变更将节省2000万美元。[159][160]然而SOM建筑事务所强烈批评了这一改变[159],查尔兹对此表示:“消除这个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只留下暴露的天线和设备是不幸的……我们随时准备与港口合作进行替代设计。”在2010年加入项目后,杜斯特组织|曾建议消除雷达罩以降低建筑物的兴建成本,但这一建议被港务局当时时任执行主任克里斯多福·O·沃德拒绝[157]。沃德最后在2011年9月被帕特·弗耶取代,他改变了立场,使雷达罩最后从计画中被移除。[157][161]
2012年,道格拉斯·德斯特就一号大楼的最后设计决定发表了声明:“天线将在夏季安装在建筑物上。不过目前还没有办法做任何事情。”[157]
一号大楼西侧设有一座三角形大广场,原计划采用不锈钢台阶下行至西街,但最终设计中将台阶改为露台。露台可通过维西街的楼梯进入。铺有花岗岩,其周围除了设有花盆、长凳等设施外,还种植了约12棵枫香树。·查尔兹还从广场的计划中移除了一个天窗;该天窗原本的功能是让自然光进入地下的观景台大厅。最后阶段的广场设计则比相邻的人行道还要高5英尺8英寸(1.73米)。[157]
港务局最后批准了所有上述的修订,而这些修订最先由《纽约邮报》报导[162]。港务局执行董事帕特里克·福耶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表示,他认为这些变化“很少、而且相当微小”。[157]
一份由港口管理局和杜斯特组织谈判达成的合约指出,杜斯特组织将获得1500万美元的费用和一个“对项目产生净经济效益的基础建筑改变”的百分比。签署的合约的具体细节给予杜斯特75%的优惠(高达2400万美元),随著优惠的增加,返回额逐渐降低到50%;25%和15%。[157]
世界贸易中心一号大楼的顶层高出地面1,368英尺(417米),还有一个33英尺4英寸(10.16米)的栏杆;这与原来一号大楼的屋顶高度相同[163]。塔约408英尺(122.4公尺)高的螺旋尖顶,将使整个世界贸易中心一号大楼的高度达到1,776英尺(541米)的顶峰高度,这一数字代表美国建国的年份。[13][164][165][166][8][167]根据里伯斯金(的设计初衷,这个圆形尖顶的造型应该与纽约“自由女神像”手中高擎的那只火炬外形相似。
根据高层建筑与都市人居协会(CTBUH)的说法,当尖顶计入建筑物的高度时,一号大楼的高度正式超过台北101(1,671-英尺(509-米))[168]而成为世界最高的综合办公大楼,也是世界上第七高的摩天大楼,仅次于哈利法塔、默迪卡118、上海中心大厦[169]、麦加皇家钟塔饭店[170]、平安金融中心和乐天世界大厦。
一号大楼是西半球第二高的独立式建筑,因为多伦多的加拿大国家电视塔比一号大楼的顶峰高度高出约40英尺(12.2米)[171]。芝加哥螺旋塔的计划高度为2,000英尺(610公尺),预计将超过一号大楼,但由于2009年金融危机的冲击,其建设被取消。[172]
一号大楼尖顶的设计变更后,有人质疑这座407.9-英尺(124.3-米)高的螺旋尖顶是否仍符合尖顶的条件,从而计入建筑物的高度。[173][174]根据CTBUH的说法,由于塔的尖顶没有按原计划封闭在天线罩中,因此它可以归类为简单的天线,不包括在建筑物的高度中。如果没有尖顶,世界贸易中心一号大楼将达到1,368英尺(417米)高,成为美国第七高的建筑,仅次于芝加哥的特朗普国际酒店大厦。[175][176]
完工后,该建筑成为纽约市最高的天线建筑,但其屋顶在2015年被公园大道432号超越,最高达到1,396英尺(426米)[177][178][179]。世贸中心一号大楼的开发商对尖顶在重新设计后应重新归类为天线的说法提出异议,港务局发言人史蒂夫·科尔曼重申“世贸中心一号大楼将成为西半球最高的建筑物。”[180]
2012年,CTBUH宣布将等待对重新设计的尖顶是否计入建筑高度做出最终决定。 2013年11月12日,CTBUH 宣布世贸中心一号大楼的尖顶将计入该建筑公认高度的一部分,最终高度为1,776英尺,成为西半球最高的建筑。
前世界贸易中心的社交中心包括位于107层的餐厅,名为“世界之窗”和“地球上最伟大的酒吧”;该设施不但是旅游景点,也是在塔楼工作的人们的社交场所。[181]这家餐厅还设有美国最负盛名的葡萄酒学校之一,称为“世界之窗葡萄酒学校”,由葡萄酒名人凯文·扎利经营[182]。尽管多次保证这些景点将被重建[183],港务局最后还是取消了重建它们的计划,这激怒了一些观察家。[184]
塔楼的坚固地基也一直是争议的根源。一些评论家,包括《国家评论》的德罗伊·默多克曾表示:“尽疏远而乏味,反映的是恐惧感而不是自由感。”[185],导致他们将这座建筑称为“恐惧塔”。《纽约时报》的建筑评论家尼古拉·乌鲁索夫称塔基是“掩饰潜在偏执的怪诞尝试”。[186]
一号大楼当前是由纽约与新泽西港务局所有。该建筑约5%的股权被出售给私人房地产公司杜斯特组织以换取至少1亿美元的投资。杜斯特组织协助监督大楼的建造,并为港务局管理大楼,负责租赁、物业管理和协助租户安装。[187][188]到了2012年9月,大约55%的建筑面积已经对外出租[189],但在2014年5月之前的三年并没有签署新的租约[190];截止于2014年11月,大楼已出租的空间数量已经上升至62.8%。[191]
2006年,纽约州同意签订为期15年的415,000平方英尺(38,600平方米)租约,可选择延长租约期限,并占用最多1,000,000平方英尺(90,000平方米)的空间[192]。联邦总务署(GSA)最初同意租赁约645,000平方英尺(59,900平方米),[193][192],纽约州总务办公室计划(OGS)占用约412,000平方英尺(38,300平方米)。然而,GSA于2011年7月将其大部分建筑面积割让给了港务局,OGS则退出了租赁合同。[194]2008 年 4 月,港务局宣布寻找大楼投标人,以营运塔楼102层约18,000 sq ft(1,700 m2)的观景台;[195] 2013 年,传奇酒同意以一份为期15年、价值8.75亿美元的合同以营运观景台。[196]
2009年3月28日,港务局和总部位于北京的万通控股宣布该建筑的第一份租约。一个190,810 sq ft(17,727 m2)的中国中心,该中心结合了商业和文化设施规划在64层和 69 层之间;它旨在代表中国商业文化与美国的联系,[189]并为希望在中国开展业务的美国公司提供服务。万通控股的租期为20年9个月。[197]2011年4月,根据中国艺术家周维的提议[198],中国中心的新室内设计揭幕,其中包括一个垂直的“折叠花园”。2015年9月,港务局同意万通控股旗下的中国中心大幅减少了在一号大楼的承租面积,由此前的19.081万平方英尺缩减至3.5万平方英尺,预期总租金约7280万美元。[199][200][201]
2010年8月3日,康泰纳仕集团签署了一项临时协议,将其总部和办公室迁入一号大楼,占地面积高1,000,000平方英尺(90,000平方米)。[202]2011年5月17日,康泰纳仕与港务局达成最终协议,获得一份为期25年、估计价值20亿美元的租约。[70][203]并于5月25日完成租赁合同,获得20-41层之间1,008,012平方英尺(93,647.4平方米)的办公空间和30,000平方英尺(2,800平方米)的可用空间及以下楼层。2012年1月,康泰纳仕在42至44层租赁约133,000平方英尺(10,000平方米)的空间。[204]
此后在2010年代末和2020年代初,康泰纳仕将其部分空间转租给其他公司。包括2019年3月、4月的Ambac金融集团[205][206]与Ennead Architects建筑事务所[207][208],以及2021 年的Constellation Agency 和Reddit。[209][210]
2014年8月,世服宏图宣布签署为期15年的租约,租用约34,775平方英尺(3,230.7平方米),租下整个大楼的85层。[211]世服宏图随后将其在85层的所有空间转租给众多中型企业,如ThinkCode、纽约D100电台和亲爱的花工作坊(Chérie L'Atelier des Fleurs),作为私人办公室、会议室和联合办公空间。[212][213]
下列为当前入驻租户:
兆华斯坦地产的拉里·希尔弗斯坦是当前新世界贸易中心的租赁持有人和开发商,他保留著对周围建筑物的控制权,而港务局则完全控制一号大楼本身。希尔弗斯坦于2001年7月签署了一份为期99年的世贸中心场地租约,并积极参与该重建过程的大部分计画。[214]
在新塔开始建造之前,希尔弗斯坦就卷入了一场保险纠纷2001年签订的租赁协议的条款中,希尔弗斯坦支付了1400万美元,给予了他作为世界贸易中心租赁人,在结构被摧毁的情况下有权和义务重建结构的权利。[215][216]。九一一袭击事件发生后,西尔弗斯坦与保险公司因保险合同发生了一系列纠纷,导致一号大楼的建设被推迟。经过审判结果,2004年4月29日作出了裁决,审判结果确定了10家参与争议的保险公司受到了“单一事件”解释的影响,因此他们的责任限制在保单的面值上。另外三家保险公司被加入到了第二次审判组。[217][218]当时,陪审团当时,陪审团对瑞士再保险公司无法作出判断,但几天后在2004年5月3日才得出结论,认定这家公司也受到“一次事件”解释的影响。[219]
希尔弗斯坦对瑞士再保险公司的决定提出了上诉,但在2006年10月19日的上诉案中失败了。第二次审判于2004年12月6日结束。[220]二审于2004年12月6日作出判决。陪审团判定有九家保险公司适用“两次事故”的解释,指的是九一一恐怖袭击时,两架不同的飞机摧毁了那两座大厦。因此,他们对那些特定保单的责任最多限于保单面额的两倍(22亿美元)。[221]。。最高的赔付额为 45.77 亿美元,分别为1、2、4及5号大厦。[222]
2007年3月,西尔弗斯坦出现在保险业会议外的建筑工人和政府官员集会上,强调了他所说的保险公司安联和RSA保险集团未能支付8亿美元与袭击相关的索赔。保险公司表示西尔弗斯坦与港务局之间的分摊付款协议令人担忧。[223]
大卫·柴尔斯在希尔弗斯坦的提议下加入一号大楼的项目,他最初与里伯斯金合作为一号大楼制定了设计方案。2005年5月,柴尔斯修改了一号大楼设计以解决安全问题。因此他成为一号大楼的主要建筑师,负责监督其日常设计和开发。[224]
里伯斯金赢得了2002年为新塔制定计划的邀请赛。他为一号大楼的设计提出了初步建议,称之为“记忆基础”。他的设计包括座空中花园、风车和偏心尖顶。里伯斯金后来拒绝了将塔楼放置在车站旁边更适合出租的位置的请求。相反,他将大楼的位置锁定于西边另一个街区,因为它会与自由女神像排成一行,并且与自由女神像相似。里伯斯金的大部分原始设计后来被废弃,其他建筑师被选中设计其他世贸中心建筑。然而,最终设计中包含了里伯斯金最初计划的一个要素——该塔的象征性高度1,776英尺(541公尺)。[225]
丹尼尔·R·蒂什曼(Daniel R. Tishman)与他的父亲约翰·L·提什曼 (世界贸易中心原建筑商)一起领导了铁狮门地产及建设,后者被选定为世贸中心一号大楼的主承包商。[226][227]
伍德搜索电影曾在2010年拍摄一部一部短题材纪录片,题为《在世贸中心一号大楼工作感觉如何?》[228],该影片于8月31日上传到YouTube。它描绘了对新一号大楼工地的工作条件感到满意的建筑工人的情景。然而,对工作现场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在一号大楼的建设过程中,工地发生了数十起与施工有关的伤害事件,其中34起未向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报告。工人们还在现场留下了与九一一事件相关的涂鸦[229],这些涂鸦在当代被视为重生和复原的象征。[230]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