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西里西亚公投是由凡尔赛条约授权而进行的公民投票,公投于1921年3月20日举行,以确定威玛德国波兰之间的上西里西亚省的拥有权。[1]该地区有德国人波兰人混居,根据战前统计,波兰族占该地总人口的60%。[2]在之前德意志帝国统治下的时期,波兰人称他们一直面临歧视,是实际的二等公民。[3][4][5]在公投运动和协约国联合占领时期,上西里西亚暴力活动频繁,波兰人发动三场西里西亚起义,德国准军事志愿部队也曾来到该地区作防卫。

公投地区地图
粉红色:德国
绿色:波兰
紫色:捷克斯洛伐克(包括没有投票权的赫卢钦
浅绿色:公投后授予波兰
橙色:公投后留在德国

其时,上西里西亚由法国英国意大利军队管辖,并由一个协约国联合委员会监督。协约国计划将该地区划分,但波兰叛乱分子已控制上西里西亚一半以上的面积。来自德国各地的准军事志愿部队与波兰部队作战,务求维持形势。最后,协约国再次对该地区进行军事干预,两派敌对势力的最终阵地位置大致成为新的边界。此决定被移交给国际联盟确认,波兰获得公投地区大约三分之一的土地,包括工业区内的大部分地区。[6]

公投后,各国大使于1921年10月20日在巴黎的会议上决定上西里西亚的划分计画。1922年5月15日,《关于西里西亚东部的德波协议》缔结,条约内容涉及波兰新的上西里西亚领土的宪法和法律未来。

公投前的民族语言结构

1905-06年西里西亚的语言状况

关于上西里西亚普鲁士部分的民族语言或民族结构(Nationalverschiedenheit),最早的准确人口普查数据来自18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最后一次人口普查数据来自1910年(不包括1911年的学童人口普查:该普查显示,学童中操波兰语的比例高于1910年的全民普查)。图表(表1.)显示,该地区在1819年至1910年间发生了巨大的人口变化,总人口增加四倍,操德语的居民百分比显着增加,相反操波兰语的居民百分比显着下降。1790年至1890年间,操波兰语地区和大多数人操波兰语地区的土地面积均有所下降。[7]有波兰作家在1918年之前估计,普鲁士上西里西亚的波兰人数量略高于德国官方人口普查数据。[8]

三个位于上西里西亚西部的县,包括上西里西亚法尔肯堡/涅莫德林格罗德考/格罗德库夫尼萨/尼斯原是奥佩尔行政区的一部分,因为这些几乎完全由德国人居住,所以并未包括在公投地区内。

More information 年, 1834年 ...
表1:波兰人、德国人和其他居民的人数(奥佩尔行政区)[9][10][11]
1819 1828 1831 1834年 1837 1840 1843年 1846年 1852 1855年 1858年 1861 1867年 1890 1900 1905年 1910
波兰人 377,100

(67.2%)

418,837

(61.1%)

443,084

(62.0%)

468,691

(62.6%)

495,362

(62.1%)

525,395

(58.6%)

540,402

(58.1%)

568,582

(58.1%)

584,293

(58.6%)

590,248

(58.7%)

612,849

(57.3%)

665,865

(59.1%)

742,153

(59.8%)

918,728(58.2%) 1,048,230(56.1%) 1,158,805(57.0%) 人口普查,单语波兰人人数:1,169,340(53.0%)[12]连同双语者或多达1,560,000人[8]
德国人 162,600

(29.0%)

255,483

(37.3%)

257,852

(36.1%)

266,399

(35.6%)

290,168

(36.3%)

330,099

(36.8%)

348,094

(37.4%)

364,175

(37.2%)

363,990

(36.5%)

366,562

(36.5%)

406,950

(38.1%)

409,218

(36.3%)

457,545

(36.8%)

566,523(35.9%) 684,397(36.6%) 757,200(37.2%) 884,045(40.0%)
其他 21,503

(3.8%)

10,904

(1.6%)

13,254

(1.9%)

13,120

(1.8%)

12,679

(1.6%)

41,570

(4.6%)

42,292

(4.5%)

45,736

(4.7%)

49,445

(4.9%)

48,270

(4.8%)

49,037

(4.6%)

51,187

(4.6%)

41,611

(3.4%)

92,480

(5.9%)

135,519

(7.3%)

117,651

(5.8%)

总人口:2,207,981
Close

公民投票

Thumb
波兰公民投票委员会成员
Thumb
波兰双语宣传海报:投票给波兰,你将获得自由
Thumb
德国宣传海报:为家国祈祷:上西里西亚仍然是德国的!
Thumb
1921年上西里里西亚公投,亲德一方的铸铁公投运动纪念章。正面展示于巴伐利亚诞生的西里西亚圣妇赫德维
Thumb
这枚纪念章的背面用德语和波兰语说明了上西里西亚基督化的德国起源。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的巴黎和会将一些前德国领土授予邻国,其中一些地区在战争开始时并不属于这些国家。就重新独立的波兰凡尔赛条约将约54,000平方公里的前德国领土确立成新独立波兰的一部分,其中许多地区是不同种族混居的。然而,协约国领袖在新德波边界上的三个种族混居地区提供了边界公投或宪法公投的选项。这些地区将被协约国占领,并在一定程度上由协约国委员会管辖。上西里西亚公民投票凡尔赛条约要求的上西里西亚自决公民投票,是三个公民投票中最重要的。德国和波兰双方不仅是出于民族感情,还因为它的经济重要性而非常重视这个地区。上西里西亚是一个主要工业中心,最重要的经济资产是巨大的煤炭开采业及其相关业务,该地区亦有出产铁、锌和铅。公投地区东部,位于博伊滕/比托姆卡托维兹格莱维茨/格利维采等城市之间的“工业三角区”——是这个大型综合工业区的核心。

上西里西亚地区被法国将军亨利·勒朗领导的一个联合委员会,以及英国、法国和意大利军队所占领。公民投票定于1921年3月20日举行。波兰人和德国人都被容许组织投票运动。双方亦发展了秘密的准军事部队——两者都由对立的首都华沙和柏林提供资金。波兰投票运动的主要人物是政治家沃伊切赫·科尔凡蒂

投票运动期间,波兰人在1919年8月和1920年8月发起了两次起义,波兰起义者与德国“志愿者”自由军团发生了冲突。[13]协约国在两次事件后都恢复了秩序。

投票运动的一个特别之处是上西里西亚自治运动开始受到重视,其中最受著目的一个自治运动分支是上西里西亚人联盟(Bundder Oberschlesier/Związek Górnoślązaków)。该组织试图从两国获得自治的承诺,以及上西里西亚未来能达至独立的承诺。[14]

结果,公投地区2,073,663合资格选民中有1,186,758人投票。[15]当中,德国获得了717,122票,波兰获得了483,514票。在公投地区中的城镇和大部分村庄,支持德国的占多数。在东南部的普莱斯/普什奇纳县和雷布尼克县、东部的塔尔诺维茨/塔尔诺夫斯凯古雷县和内部的托斯特-格莱维茨/格利维采县,支持波兰的占多数,而卢布利涅茨县和大史特雷列兹/斯切尔采奥波莱斯基县两边的票数几乎相等。在狭义上所有的工业区地区——博伊滕/比托姆兴登堡/扎布热卡托维兹柯尼舒特/霍茹夫——支持德国的仅稍微占优,即使拜顿和卡托维兹很大部份属于城镇投票(卡托维兹为五分之四,而总体为60%选票为城镇选票)。[16]在上西里西亚的许多乡村社区,支持波兰的占多数。然而,总体而言,德国人以59.4%对40.6%的比例赢得了投票。[17]联合委员会对公投结果进行审议时,英国比法国提出了把德波边界定在更偏向东面的的方案,此方案大大减少波兰在工业三角区所占的份额。

Thumb
人群在奥佩尔/奥波莱等待公投结果
Thumb
1920年上西里西亚公投期间,向居住在该地区的人发放的特殊护照。

1921年4月下旬,波兰人势力开始担心上西里西亚会按照英国主张的计划被划分,因此发动了一场起义。沃伊切赫·科尔凡蒂是起义的领军人物,他在上西里西亚得到很多支持,在华沙也得到了波兰政府的支持。科尔凡蒂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扩大波兰在划分中所获得的领土。1921年春末夏初,德国志愿军奋力迎击这场起义,大规模战斗发生。德语区发言人和德国官员抱怨说,上西里西亚占领军的法国部队默许起义并拒绝平息他们的暴力活动或恢复秩序。

起义发起十二天后,科尔凡蒂提出将他的部队退到停火线后面,条件是其释放的领土不会被德国部队占领,而是被协约国占领。1921年7月1日,英国军队返回上西里西亚,协助法国军队占领该地区。在这些事件发生的同时,联合委员会宣布赦免这一段时间暴力事件中的非法行为,但报复和残忍行为除外。德国防卫部队最终撤离。

由于协约国最高委员会无法根据令人困惑的公民投票结果就上西里西亚土地的划分达成协议,因此委员会将问题提交给国际联盟委员会,并达成解决方案。上西里西亚的德国人和波兰人达成协议,协约国派遣六个营的军队和解散当地警卫队,显着促进了该地区的和平。根据国际联盟委员会及其专家报告,上西里西亚工业区的大部分地区将授予波兰。波兰恰好几乎获得了1,950,000居民中的一半,965,000。然而,波兰只获得不到上西里西亚面绩的三分之一,10,950.89 公里2(4,265 mi2)中的3,214.26 公里2(1,255 mi2),但已占该地区超过80%的重工业资源。[18]

根据国际联盟的建议,德国和波兰政府同意对少数群体的利益实施为期15年的保护。为防两国中的任何一方拒绝参与制定此类法规,或随后接受这些法规,国际联盟威胁会采取特别措施。结果,留在波兰边界一侧的少数德国群体在随后的几十年中遭受了很大的歧视。[19]

波兰政府被上西里西亚的经济和政治实力以及公投运动中的自治运动说服,决定给予上西里西亚相当大的自治权,西里西亚议会将作为立法机关,西里西亚省行政局作为行政机关。在德国方面,新的普鲁士上西里西亚省(Oberschlesien)成立,在奥波莱设有地方政府,同样享有特别自治权。

公投结果

More information 县市, 人口(1919年) ...
县市 人口(1919年) 登记选民 投票选民 投票予德国 % 投票予波兰 %
博伊滕/比托姆,城镇 71,187 42,990 39,991 29,890 74.7% 10,101 25.3%
博伊滕/比托姆,县[20] 213,790 109,749 106,698 43,677 40.9% 63,021 59.1%
科瑟尔/科兹莱,县[21] 79,973 51,364 50,100 37,651 75.2% 12,449 24.8%
格莱维茨/格利维采,县[22] 69,028 41,949 40,587 32,029 78.9% 8,558 21.1%
大史特雷列兹/斯切尔采奥波莱斯基,县[23] 76,502 46,528 45,461 22,415 49.3% 23,046 50.7%
兴登堡/扎布热,县 167,632 90,793 88,480 45,219 51.1% 43,261 48.9%
卡托维兹,城镇[24] 45,422 28,531 26,674 22,774 85.4% 3,900 14.6%
卡托维兹,县[24] 227,657 122,342 119,011 52,892 44.4% 66,119 55.6%
柯尼舒特/霍茹夫,城镇 74,811 44,052 42,628 31,864 74.7% 10,764 25.3%
克罗茨堡/克卢奇堡,县 52,558 40,602 39,627 37,975 95.8% 1,652 4.2%
莱奥普舒兹/格武布奇采,县 78,247 66,697 65,387 65,128 99.6% 259 0.4%
卢布利涅茨,县[25] 55,380 29,991 29,132 15,453 53.0% 13,679 47.0%
纳姆斯劳/纳梅斯武夫,县 5,659 5,606 5,481 5,348 97.6% 133 2.4%
诺伊施塔特/普鲁德尼克,县[26] 51,287 36,941 36,093 31,825 88.2% 4,268 11.8%
奥佩尔/奥波莱,城镇[27] 35,483 22,930 21,914 20,816 95.0% 1,098 5.0%
奥佩尔/奥波莱,县[27] 123,165 82,715 80,896 56,170 69.4% 24,726 30.6%
普莱斯/普什奇纳,县[28] 141,828 73,923 72,053 18,675 25.9% 53,378 74.1%
拉提波/拉齐布日,城镇[29] 36,994 25,336 24,518 22,291 90.9% 2,227 9.1%
拉提波/拉齐布日,县[29] 78,238 45,900 44,867 26,349 58.7% 18,518 41.3%
罗森堡/奥莱斯诺,县[30] 54,962 35,976 35,007 23,857 68.1% 11,150 31.9%
雷布尼克,县[31] 160,836 82,350 80,266 27,919 34.8% 52,347 65.2%
塔尔诺维茨/塔尔诺夫斯凯古雷,县[32] 86,563 45,561 44,591 17,078 38.3% 27,513 61.7%
托斯特-格莱维茨/格利维采,县[22] 86,461 48,153 47,296 20,098 42.5% 27,198 57.5%
总计[33] 2,073,663 1,220,979 1,186,758 707,393 59.6% 479,365 40.4%
不包括纳姆斯劳县 2,068,004 1,215,373 1,181,277 702,045 59.4% 479,232 40.6%
Close
Thumb
已移民德国西部的工人乘坐火车抵达Neustadt(Prudnik)

根据凡尔赛条约第88条,所有20岁以上居住于公投地区的居民以及“被德国当局驱逐且未保留其住所”的人都有权回归投票。

凡尔赛条约的这一规定,允许已移民到德国西部(鲁尔波兰人)的数千名上西里西亚工人参与投票。历史学家HugoService认为,德国当局动员这些合资格选民到西里西亚投票是“旨在提高德国投票率的犬儒行为”,他认为这是造成整体结果的原因之一。HugoService认为,尽管近60%的上西里西亚人投票支持他们所居住的地区继续留在德国,但如要声称投票支持德国的中的大多数人是德国人或认为自己是德国人是值得怀疑的。在1921年的投票支持德国和将自己视为德国人,两者不能挂上等号。人们投票给德国的理由各有异同,通常出于非常务实的原因,一般与一个人视他或她自己是否具有德国民族身份无关。[34][35]

地区人口统计数据与投票行为的比较

下表比较了每个公投地区1910年人口普查中报告操德语(不包括双语者)的居民百分比,以及1921年在各个公投地区投下支持留在德国的投票份额。在几乎所有地区,投票支持德国的比例平均超过了自认为是德国人的比例近25%,这表明许多非德国人投票支持德国。[36]

More information 县市, 德语人口百分比[36] ...
县市 德语人口百分比[36] 德国得票百分比
博伊滕/比托姆,城镇 60.7% 74.7%
博伊滕/比托姆,县 30.3% 40.9%
科瑟尔/科兹莱,县 21.7% 75.2%
格莱维茨/格利维采,城镇 74.0% 78.9%
大史特雷列兹/斯切尔采奥波莱斯基,县 17.2% 49.3%
兴登堡/扎布热,县 40.0% 51.1%
卡托维兹,城镇 85.4% 85.4%
卡托维兹,县 30.3% 44.4%
柯尼舒特/霍茹夫,城镇 54.1% 74.7%
克罗茨堡/克卢奇堡,县 46.9% 95.8%
莱奥普舒兹/格武布奇采,县 84.6% 99.6%
纳姆斯劳/纳梅斯武夫,县 14.7% 53.0%
纳姆斯劳/纳梅斯武夫1 72.5% 97.6%
诺伊施塔特/普鲁德尼克2 52.8% 88.2%
奥佩尔/奥波莱,城镇 80.0% 95.0%
奥佩尔/奥波莱,县 20.1% 69.4%
普莱斯/普什奇纳,县 13.4% 25.9%
拉提波/拉齐布日,城镇 59.6% 90.9%
拉提波/拉齐布日3 11.2% 58.7%
罗森堡/奥莱斯诺,县 16.4% 68.1%
雷布尼克 18.9% 34.8%
塔尔诺维茨/塔尔诺夫斯凯古雷,县 27.0% 38.3%
托斯特-格莱维茨/格利维采,县 20.4% 42.5%
总计 35.7% 59.6%
不包括纳姆斯劳县 35.1% 59.4%
Close

上述人口百分比是指各县的整个面积,但在下列少数情况下,只有县的一部分被包括在公民投票区内:

1纳姆斯劳县只有一小部分是公民投票区的一部分;该区使用了1905年的人口普查数据

2诺伊施塔特县(包括诺伊施塔特镇)以德国人为主的西南部不属于公民投票区

3拉提波县南部(赫卢钦地区)于1919年已割让给捷克斯洛伐克,因此不包括在公民投票区内

投票支持波兰的地区

在1921年的公民投票中,40.6%的合资格选民决定脱离德国并成为波兰公民。[17]总共有700多个城镇和村庄以多数票通过投票从德国脱离并成为波兰的一部分,特别是在以下县市:

普什奇纳[28]雷布尼克[31]塔尔诺夫斯凯古雷[32]托谢克-格利维采[22]斯切尔采奥波莱斯基[23]比托姆[20]卡托维兹[24]卢布利涅茨[25]扎布热[37]拉齐布日[29]奥莱斯诺[30]科兹莱[21]奥波莱[27]

公投后的地区划分

More information 地区划分:, 1910年地区(平方公里) ...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普鲁士西里西亚在魏玛德国、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之间的划分
地区划分: 1910年地区(平方公里) 领土份额 1910年人口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属于: 备注
下西里西亚 27,105 平方公里[38] 100% 3,017,981 分为:
授予波兰 526 平方公里[39][40] 2% 1% 波兹南省

下西里西亚东部边陲[41]

授予德国 26,579 平方公里 98% 99% 下西里西亚省
上西里西亚 13,230 平方公里[38] 100% 2,207,981 分为:
授予波兰 3,225 平方公里[42] 25% 41%[42] 西里西亚省 [44]
授予捷克斯洛伐克 325 平方公里[42] 2% 2%[42] 赫卢钦地区
留在德国 9,680 平方公里[42] 73% 57%[42] 上西里西亚省
Close

参看

备注

参考

延伸阅读

  • Campbell, F. Gregory Campbell, "The Struggle for Upper Silesia, 1919-1922."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 42.3 (1970): 361–385. onlin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Rodriguez, Allison Ann. "Silesia at the Crossroads: Defining Germans and Poles in Upper Silesia During the First World War and Plebiscite Period" (PhD Diss.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 2020) onlin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Tooley, T. Hunt. "German political violence and the border plebiscite in Upper Silesia, 1919–1921." Central European History 21.1 (1988): 56–98.
  • Tooley, T. Hunt. National Identity and Weimar Germany: Upper Silesia and the Eastern Border, 1918-1922.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1997).
  • Wilson, T. K. Frontiers of Violence: Conflict and Identity in Ulster and Upper Silesia 1918-1922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 Czesław Madajczyk, Tadeusz Jędruszczak, Plebiscyt i trzecie powstanie śląskie ("Plebiscite and Third Silesian Uprising") [in:] Historia Polski ("History of Poland"), Vol.IV, part 1, PAN, Warszawa 1984 ISBN 83-01-03865-9
  • Kazimierz Popiołek, Historia Śląska od pradziejów do 1945 roku ("History of Poland since prehistory until 1945"), Śląski Inst. Naukowy (Silesian Science Institute) 1984 ISBN 83-216-0151-0

外部链结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