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
来自维基词典,自由的词典
Remove ads
来自维基词典,自由的词典
|
說文解字 | |
---|---|
遲也。从彳、幺、夊者,後也。 ——《說文解字》 |
康熙字典 | |
---|---|
〔古文〕𨒥𢔏《唐韻》《正韻》胡口切《集韻》《韻會》很口切,𠀤音厚。《說文》遲也。从彳幺夂者,後也。《徐鍇曰》幺,猶𦌾躓之也。《玉篇》前後也。《廣韻》先後也。《詩·小雅》不自我先,不自我後。
又後嗣也。《禮·哀公問》子也者,親之後也。《書·蔡仲之命》垂憲乃後。《左傳·桓二年》臧孫達其有後于魯乎。 又《集韻》亦姓。 又《韻會》然後,語辭。 又《廣韻》胡遘切《集韻》下遘切《韻會》《正韻》胡茂切,𠀤厚去聲。《增韻》此後於人,不敢先而後之,先此而後彼之後也。《老子·道德經》自後者,人先之。《論語》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又《詩·大雅》予曰有先後。《傳》相導前後曰先後。 又《廣雅》娣姒,先後也。《前漢·郊祀志》神君者,長陵女子,以乳死,見神於先後宛若。《註》兄弟妻相謂曰先後,古謂之娣。今關中俗呼爲先後,吳楚呼爲妯娌。 又叶後五切,胡上聲。《揚雄·趙充國圖畫頌》在漢中興,充國作武。赳赳桓桓,亦紹厥後。——《康熙字典》 |
「後」從「幺」從倒「止」字「夊」,後加加「行」省旁「彳」。「幺」是「糸」省去端穗的簡體,絲線的象形;「止」是足象形。「後」會絲線繫足而落後之意,本義是後。西周文字加「行」省旁「彳」或「辵」旁增繁強調行走意,戰國六國文字中「夊」或訛成形近的「斗」,或冗增「口」組成「各」。戰國秦文字「後」較好地繼承了西周文字,書同文中不合秦文字的六國文字被廢除。
“後”的Unihan資料 | |
---|---|
|
上古音(白一平-沙加爾系統,2011年) | |||||||||||||||
---|---|---|---|---|---|---|---|---|---|---|---|---|---|---|---|
查閱自網址:Baxter-Sagart Old Chinese reconstruction (Version 1.00, 20 Feb. 2011),查閱日期 2012-12-04。
|
|
(二年級漢字)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