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迈克尔·希尔弗斯坦(英语:Michael Silverstein,1945年9月12日—2020年7月17日[2])是美国语言学和人类学家。他曾经是芝加哥大学人类学、语言学和心理学查尔斯·F·格里杰出教授[3]。他整个职业生涯的工作对语言人类学、交流符号学、互动社会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和语法理论均有原创性贡献。他将实用主义哲学家查尔斯·桑德斯·皮尔士的符号学理论引入语言人类学,并且创造“元语用学”(metapragmatics)和“语言意识形态”(language ideology)等概念,是1980年代以后语言人类学范式的最重要奠基人[4][5]。
希尔弗斯坦在哈佛大学获得本科学位和博士学位。语言学家、符号学家和文学评论家罗曼·雅各布森是他的最重要的导师之一[1]。希尔弗斯坦在哈佛也师从逻辑学家和哲学家威拉德·奎因 和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1982 年,他在麦克阿瑟奖设立的第二年获得该奖,并且是当年最年轻的获奖者(同一年的获奖者包括弦论物理学家爱德华·威腾和后来获得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弗兰克·维尔切克)[6]。 基于语言学家本杰明·李·沃夫和哲学家查尔斯·桑德斯·皮尔士的工作,希尔弗斯坦开创了“元语言学”和“语言意识形态”两个重要概念,并把它们发展成为连接语言结构与社会和文化结构之间的理论桥梁。他的工作引发了人类学、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中一系列理论范式的转变,并且重新引发了学界对“语言相对论”的兴趣。他的理论也提供了对乔姆斯基语言观的新的批判 [7]。希尔弗斯坦的理论还促进了语言人类学和社会语言学中对社会语言、政治语言、语言政策、语言教育等方向的研究。他职业生涯的早期研究还涉及对澳大利亚和美洲土著语言的田野调查和语言学分析。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