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伽瓦多庙会》(英语:Bhagavata Mela)是一种古典印度舞蹈,起源于泰米尔纳德邦,[1]尤其是坦贾武尔地区。[2][3]这是作为梅拉图尔和附近地区每年的毘湿奴派传统而进行编排的一种舞蹈戏剧表演艺术。[2][4]这种舞蹈艺术根植于古吉普迪(另一种印度古典式舞蹈)的舞者从安得拉邦迁移到坦贾武尔王国的历史。[2]
“Bhagavata”一词是指印度教文本《薄伽梵往世书》(Bhagavata Purana)。[2]“Mela”是梵语词,意思是“聚集,团体会议”,暗示一个民间节日[5]。传统的《薄伽瓦多庙会》表演描绘了印度教的传说,[4]配以卡纳塔克风格音乐。[6]
历史
《薄伽瓦多庙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更古老的印度古典舞蹈婆罗多舞(Bharatanatyam),源自于安得拉邦。[2][7]这个地区被伊斯兰军队入侵,导致了一个印度教帝国的崩溃,触发了16世纪印度表演艺术家家族大规模迁徙至泰米尔纳德邦的事件,当地的舞蹈演变成了现代的《薄伽瓦多庙会》。[2]在其崩溃之前,以印度宗教和艺术的赞助而闻名的德干地区的毗奢耶那伽罗王朝的法庭记录中显示,来自古吉普迪村(Kuchipudi)的婆罗门教徒(Bhagavatas)戏剧舞蹈团曾在皇家法庭上表演。[8]该地区经历了战争和政治动荡,最终在16世纪形成了德干苏丹王朝。[9]随着维加亚那加拉帝国的崩溃,穆斯林军队于1565年左右摧毁了寺庙和德干城市,音乐家和舞蹈戏剧艺术家向南迁徙,坦贾武尔王国的记录表明,有大约500个这样的古吉普迪村(Kuchipudi)艺术家家族从安得拉邦抵达,受到特鲁古教派印度教国王阿丘塔巴·奈亚克的欢迎并被授予土地,在坦贾尔附近(又称坦贾武尔)建立了一个定居点,[10]成为现代的梅拉图尔。[2]这些家庭保持了他们受古吉普迪村(Kuchipudi)启发的舞蹈戏剧文化,称为《薄伽瓦多庙会》。[2]
在17世纪的安得拉邦,古吉普迪村式(Kuchipudi)的舞蹈艺术已经式微,[9]甚至快要消失,但在1678年,最后一位什叶派穆斯林顾特卜沙希王朝的君主阿布哈桑·古特卜·沙阿看到了一场古吉普迪村(Kuchipudi)表演,非常高兴,因此他赋予这些舞者们环绕古吉普迪村(Kuchipudi)的土地,并要求他们继续进行舞蹈戏剧。[11][12]顾特卜沙希王朝于1687年被逊尼派莫卧儿帝国君主奥朗则布推翻。[9]为了监管公共和私人道德,并结束非伊斯兰的做法,[13]奥朗兹布禁止了所有音乐和舞蹈艺术的公开表演,并下令在其控制下的莫卧儿帝国没收和摧毁乐器。[14][15]
十七世纪末,德干地区遭受了战争和政治动荡,蒙兀儿帝国的扩张结束了德干苏丹王朝。[9]在这一时期,更多的婆罗门社区家庭南迁,受到卡菲里三角洲新建立的马拉塔邦王的邀请,在坤巴孔纳姆及其周围定居下来。这些家庭保持了他们受古吉普迪村(Kuchipudi)启发的舞蹈戏剧文化,形成了一种称为《薄伽瓦多庙会》的舞蹈形式。[2]
曲目
《薄伽瓦多庙会》传统上在印度教寺庙内或附近举行,通常在黄昏后开始,并持续整夜。与原始的古吉普迪村(Kuchipudi)艺术家一样,男性婆罗门是扮演故事中男性和女性角色的艺术家。[2][3]现代制作的《薄伽瓦多庙会》包括男性和女性艺术家,并已发展出展现古吉普迪村(Kuchipudi)和婆罗多舞(Bharatanatyam)的影响,是泰米尔纳德邦主要的古典舞蹈形式。[6]
像印度所有古典舞蹈一样,《薄伽瓦多庙会》也融合了复杂的手势作为手语,结合精妙的脚步和表演(abhinaya)来传达带有宗教信息的宗教故事。[4][6]《薄伽瓦多庙会》的这些方面根源于《乐舞论》,这是关于表演艺术的古老印度教文本。[10]表演包括Nritta、Nritya和Natya。乐舞(Nritta)表演是纯舞蹈的抽象、快速和有节奏的一面。[16]有舞蹈的舞台表演(Nritya)是舞蹈的缓慢和富有表现力的一面,试图传达情感、特别是带有灵性主题的故事情节。[16]戏剧(Natya)是由一个团队的艺术家表演的戏剧。[17][18]表演(Abhinaya)的根源也可以在《舞蹈艺术手册》(Natyashastra)中找到,该书描述了舞蹈的基本单元,与观众产生联系的手势和动作,并在观众中唤起愉悦的美学感受,将个体带入一种超感官的内在状态。[10][19]
在《薄伽瓦多庙会》中,沟通以表现性手部姿势(mudras或hastas)与音乐同步的形式呈现。这些手势和面部表情传达了底层故事的ras(情感、情绪)和bhava(心境)。[20]像其他印度教古典舞蹈一样,艺术家通过注意表演的四个方面成功地表达了精神理念:Angika(手势和肢体语言)、Vachika(歌曲、吟诵、音乐和节奏)、Aharya(舞台布景、服装、化妆、首饰)和Sattvika(艺术家的心态和与故事以及观众的情感联系,艺术家内在和外在状态共鸣)。[20]表演(Abhinaya)则为bhava(心境、心理状态)而展现出来。[20]
《薄伽瓦多庙会》的故事通常来自印度史诗或《往世书》,其中普拉哈拉达传(Prahlada Charitram)尤为流行。[4]音乐采用卡纳蒂克风格,大部分底层故事都配合音乐的节奏演唱,舞者们同时进行舞蹈表演。[6]曲目由管弦乐队伴奏,木丹加鼓和铙钹提供节拍,长笛、弦乐器和手风琴组成了整个乐团。[6]
参考文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