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美國海軍上將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哈里·哈蒙德·赫斯(英语:Harry Hammond Hess,1906年5月24日—1969年8月25日),或翻译为海斯,美国地质学家,生于纽约市。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担任美国海军军官。赫斯被认为是板块构造论的奠基人之一,提出了著名的海底扩张学说。他的研究主要是岛弧和海床重力异常和蛇纹石化橄榄岩之间的关系,这表示地幔的对流是海底扩张的驱动力,成为板块构造论发展的理论基础。
赫斯于1923年进入耶鲁大学就读电机工程,之后改修读地质学,于1927年获得学士学位,再于1932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地质学博士学位。获得博士学位后赫斯在罗格斯大学任教一年,之后在位于华盛顿特区的卡内基研究所地球物理学实验室任职,1934年进入普林斯顿大学担任地质学教授直到去世,并在1950到1966年担任普林斯顿大学地质学系系主任。1949到1950年间和1965年分别在南非开普敦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担任访问学者[3][4]。
赫斯与荷兰乌得勒支大学的菲利克斯·安德里斯·韦宁·迈内兹一起登上美国海军潜艇USS S-48协助进行美国海军第二次海床重力量测远航。该次远航使用迈内兹设计的重力仪进行重力量测[5]。该次航行于1932年2月5日自古巴关塔那摩湾出发,到达尔富尔罗里达州基韦斯特后经由巴哈马和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于3月25日回到关塔那摩湾。该次重力探测的成果由美国海军航道测量局以标题《The Navy-Princeton gravity expedition to the West Indies in 1932》出版[6]。
赫斯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加入美国海军服役,并担任装备有当时的新技术:声纳的武装运输船约翰逊角号货船船长。这项任命在之后证明了对于赫斯海底扩张学说理论发展是关键性的一刻。赫斯仔细地追踪他在太平洋上曾经在马里亚纳群岛、菲律宾和硫磺岛停靠的航线,并持续使用回声声纳。这个无计划的战时科学探测让赫斯得以收集北太平洋的海床资料,并发现了海底平顶山。赫斯以19世纪美国籍瑞士地理学家阿诺德·亨利·居约的姓氏(Guyot)命名该海底地形。战争结束后赫斯留在美国海军担任预备役军官,并升任海军少将[4]。
1960年时赫斯做出了他最重要的科学成就,并且被认为是20世纪地质科学发展重要的一部分。在美国海军研究办公室内一篇由赫斯发展的理论写成的广为流传的报告,其内容被广泛接受。该报告提出地球的地壳自长度极长且有火山活动的洋中脊向两侧横向移动。赫斯直到布鲁斯·希森(1953年,拉蒙特-多尔蒂地球观测所)发现了沿着大西洋洋中脊的全球性大裂隙以后才得以了解他所探测北太平洋海床的状况[7][8]。相关内容之后被命名为“海底扩张学说”,并且该学说使先前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在当时几乎被忽略)科学基础更加稳固。这项发现促成了地球科学革命性的发展[9]。赫斯的报告于1962年以标题《History of Ocean Basin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正式出版[10],并且在当时是固体地球物理学界最常被引用的单一论文。赫斯也致力于其他方面的地球科学研究,包含莫霍计划(1957年至1966年)的可行性与深海钻探计划技术研究。
赫斯于1969年8月25日在马萨诸塞州伍兹霍尔主持美国国家科学院太空科学委员会(Space Science Board)的会议时因为心肌梗死而逝世。赫斯葬于阿灵顿国家公墓,并且被追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杰出公共服务奖章[3]。
1984年时,美国地球物理联盟成立哈里·H·赫斯奖章作为对他的纪念。该奖章授予“对地球和其姊妹行星构造与演化有杰出贡献的研究者”[11]。
|title=
为空 (帮助) ; And Hess, H.H.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Annual Report for 1947. 1948: 281–300. 缺少或|title=
为空 (帮助)|issue=
被忽略 (帮助)|chapter=
被忽略 (帮助)|title=
为空 (帮助)|chapter=
被忽略 (帮助)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