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247约克中士式自行防空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M247約克中士式自行防空炮

M247约克中士(英语:M247 Sergeant York)是美国福特航太英语Ford Aerospace于1977年开发的一款自行防空炮,并以美国陆军在一次大战的英雄约克中士命名。美国国防部鉴于当时苏联空军和陆军分别装备的Su-25攻击机Mi-24雌鹿直升机相继服役,令美国和北约盟国的陆军受到空中打击的威胁大为增加,因而发展一款用于低空防卫的自行防空炮,原订于1988年时会有618辆进入美国陆军服役,但最终只生产了约50辆早期生产型便于1985年下马收场。

事实速览 M247约克中士M247 Sergeant York, 类型 ...
M247约克中士
M247 Sergeant York
Thumb
田纳西州芬特雷斯县约克中士事迹州立公园英语Sgt. Alvin C. York State Historic Park展览的M247
类型自行防空炮
原产地 美国
生产历史
研发者福特航太英语Ford Aerospace
基本规格
重量54.4公吨
长度7.62米(含炮管向前方向)
宽度3.63米
高度3.42米
操作人数3人(驾驶员、炮手及车长)

装甲钢质装甲
主武器波佛斯40毫米口径70倍径高射炮 x 2(备弹共580发)
副武器6联装76毫米口径烟幕弹发射器 x 2
发动机Continental英语Continental Motors, Inc. AVDS-1790-2D 水冷式柴油引擎
750匹
悬挂扭力杆式
作战范围500公里
速度48公里/小时
关闭
Thumb
M247的侧面

开发计划

Thumb
内华达州测试的M247,可见其后部构型

1970年代中期,美国陆军提出“先进雷达制导防空炮系统”(Advanced Radar-directed Gun Air Defense System, ARGADS)的计划,寻求一种新型的自走防空炮取代M163火神防空炮英语M163 VADSMIM-72短程防空导弹系统,这个计划后来更名为“师级防空系统”(Division Air Defense, DIVAD)突显其将应用于装甲师的防空角色[1]

美国陆军于1977年5月正式提出对DIVAD系统的性能指标,并邀请厂商参与竞标。陆军要求防空炮需要使用库存的M48坦克作为车体;由发现目标到开火的反应时间不多于5秒,最长不超过8秒,并且可在距离目标3000米处接战;每次开火连射30发炮弹时最少有半数击中目标;并且具有全天候作战能力,及配备光学瞄准装置、前视红外线和镭射测距仪[2]

候选设计

Thumb
通用动力参与竞争的XM246原型车,使用两门欧瑞康35毫米口径KDA机炮,但最后败于福特航太的XM247

Sperry Corporation英语Sperry Corporation提出以1950年代后期的T249义警式自行防空炮为基础,但将原先的6管37毫米T250格林机炮改为35毫米口径,发射与欧瑞康35毫米口径KDA机炮相同的35x228毫米弹药,最高射速可达每分钟3000发,可选择每分钟180发用于对地射击,备弹量1,464发,使用铝合金炮塔,顶部装有两面雷达天线及设有敌友识别装置。

通用电气提出采用A10攻击机所配备的7管30毫米口径GAU-8复仇者机炮,但炮塔在各厂商中属于较细小,搜索目标和进行追踪都使用同一个雷达,所以炮塔只有一面雷达天线。

雷神公司提出在M48坦克的车体安装西德猎豹式自行防空炮的炮塔,炮塔两侧各装有一门欧瑞康35毫米口径KDA机炮,但改用荷兰Signaalapparaten荷兰语Signaalapparaten的雷达系统及瑞士康特拉韦斯(Contraves)德语Contraves的火控系统。

通用动力提出在铝合金炮塔前方的中央安装两门欧瑞康35毫米口径KDA机炮,有别于猎豹式自行防空炮安装于炮塔的外侧,可连射或单发射击,两门炮最高射速合共每分钟1100发,以一个600发容量的弹仓供弹,雷达及火控系统衍生自方阵近迫武器系统,追踪雷达位于邻近KDA机炮的炮塔前方,搜索雷达在炮塔顶部,另装有稳定式光学瞄准器及镭射测距仪。

福特航太英语Ford Aerospace提出在炮塔前方的中央位置安装两门70倍径的波佛斯40毫米口径高射炮,使用体积较大的盒状炮塔,在炮塔顶部装有可升降的搜索雷达和追踪雷达,当不使用或运输时可将雷达降下避免受损,追踪雷达将使用F-16战斗机AN/APG-66修改而成,另装有稳定式光学瞄准器及镭射测距仪。

福特航太与波佛斯

福特航太选用的波佛斯40毫米口径L70机炮是各参与DIVAD计划竞标的厂商中,所选弹药直径最大者,也是唯一采用40毫米机炮的方案,单发弹头威力比有三个方案采用的欧瑞康35毫米口径机炮所发射的35x228毫米弹药更强,但射速每分钟330发,两门合计660发也是各方案中最低的。由于这款炮是以弹匣供弹,相比起采用弹链供弹的KDA机炮或使用鼓状弹仓的30毫米GAU-8复仇者机炮,使用弹匣的波佛斯40毫米机炮较难维持持续火力。美国知名记者格雷格·伊斯特布鲁克在1982年发表报导,指出福特航太与瑞典波佛斯公司有商业协定,将原定计划采用的欧瑞康35毫米口径机炮改为波佛斯40毫米口径机炮。由于当时的新型自走防空炮大部分都选用欧瑞康35毫米口径KDA机炮,波佛斯公司为了打开市场,于是与福特航太订立商业协议在竞标DIVAD计划时采用40毫米口径L70机炮,希望透过美军的DIVAD计划可在今后取得市场优势。虽然福特航太和波佛斯的商业协定受到质疑,但因为40毫米弹药在二次大战时已为美军所使用,即使战后的40毫米L70机炮采用与前代不兼容的40×365R规格弹药,但波佛斯的40毫米L70机炮也有包括北约成员国在内的多个国家选用,所以商业协定的曝光并未有对竞标及后续发展造成影响。

中选方案

美国国防部于1978年1月13日选出通用动力和福特航太的设计方案进入原型车评测阶段,各获得合约制造一辆原型车,通用动力是XM246,福特航太是XM247,并订于1980年6月起在布利斯堡的测试场展开比试,包括以遥控的F-86战斗机UH-1直升机进行打靶试验。1981年5月7日,国防部宣布福特航太的XM247击败通用动力是XM246,获得进一步发展及生产的合约,编号改为M247,并命名为“约克中士”,以纪念在一次大战中,带领作战单位仅存7人攻下7个德军机枪阵地的美国陆军中士艾文·约克

设计

Thumb
在户外展示的M247,可见在炮塔顶部的雷达天线,追踪雷达天线呈圆形,搜索雷达天线呈长条梯形
Thumb
M247约克中士式自行防空炮的内部构造图

M247自走防空炮的车身是应用M48坦克的旧车体修改而成,美国当时有大量已除役的M48坦克,利用旧坦克的车体可节省购买全新车体的成本,但因为新炮塔需要安装雷达及火控系统,所以耗电量较原本的M48坦克大增,需要加装辅助动力系统为新增的雷达及火控设备供电,因此车体内部的配置需要作出修改。此车由三名成员操作,分别是位于在车体前方的驾驶员,以及在炮塔内的车长和炮手。

防空炮塔由普通钢材制造,装有火控雷达,其行波管发射机是来自原本用于F-16战隼战斗机的APG-66雷达,其雷达的搜索和追踪天线在炮塔顶部,若不用时可以收起在炮塔后方,整个雷达系统由车长控制,它可以搜索10公里以内的空中目标,能分辨是固定翼机还是直升机、是自己人的还是敌人的,火控系统还能计算出射击参数、选用最佳弹种和射击弹数以帮助炮手瞄准开火[3]

除了雷达制导开火之外,炮塔亦备有光学瞄准器及休斯公司研发的激光测距仪,可于雷达受到严重干扰或故障时使用,但最远防空作战接战距离会减至8公里以内[3],而光学瞄准器亦适用于对地面目标的瞄准射击。

炮塔正面装有两门由瑞典波佛斯公司开发的40毫米口径L70机炮。波佛斯的40毫米口径L70机炮是北约广为使用的防空机炮,发射40×365R规格的弹药。此炮由一个液压推动的上弹系统供弹,可发射近炸引信破片弹、薄壁榴弹和演习弹。这两门机炮以并排方式配置,配备有垂直陀螺仪组成的稳定装置,可在崎岖不平的地面及行驶时进行射击[3]

计划取消

Thumb
获保留作展示的M247约克中士自走防空炮

M247于1984年12月至1985年5月期间进行先期量产测试,但在合约内163个要求中有22个未符合标准,另有22个是较为严重的运作失效,被认为不适合配发部队应用,美国国防部于1985年8月决定取消M247的量产计划。

此计划被取消可归纳以下原因:

  • 美国空军自二次大战后一直掌握空中优势,陆军在美国空军保护下,昂贵及重型的前线防空武器在国防预算分配的先后次序下被认为并非必要。
  • 开发时程严重滞后,但测试表现未达设定的要求。
  • 可靠性欠佳,在测试期间经常故障,即使在1985年被取消之前,仍未符合配发部队应用的可靠度。
  • 计划使用的M48坦克旧车体已有30年以上车龄,却要用来承载重达20吨的防空炮塔,机动性能否配合当时美军最新式的M1坦克行动备受怀疑。
  • 成本过高,单价是M1坦克的3倍,但测试表现未如理想,仍需投入资金改进导致成本持续上涨[4]

取代

Thumb
加装阿达茨防空反坦克系统M2步兵战车,曾获选为MIM-146,但最后因预算删减而取消

M247约克中士式自行防空炮于1985年8月被国防部取消后,美国陆军仍有开发前线防空武器的计划,并以“前沿区域防空”(Forward Area Air-Defense,FAAD)的计划为名进行招标,最后由瑞士的阿达茨防空反战车系统胜出,获美军编配军规编号MIM-146,原定采购387套装备陆军,但在1990年代初期因为美苏冷战结束及国防预算削减而被取消[5]

Thumb
复仇者防空导弹系统虽然只计划作为一种低档的防空系统,但后来却因为需求转变而成为美国陆军的前线防空主力

在1980年代中期由波音飞机公司自行筹资开发,使用悍马车运载FIM-92刺针式防空导弹复仇者防空导弹系统,这套系统主要采用现成的设备组成,刺针式防空导弹是单兵肩托发射的导弹,无需依靠复杂的雷达或光学瞄准设备即可使用,导弹采用追热制导,可以射后不理。虽然复仇者系统没有自带雷达,全天候性能较弱,但系统的复杂程度相对较低,价格较为低廉,维护也较简易,而且小型轻量容易快速部署,因此于1987年获美国陆军购入,作为前线地面部队对低空威胁的基本自卫用途。

Thumb
M6后卫者系统(Linebacker)将M2A2步兵战车BGM-71拖式反坦克导弹的发射器改为安装FIM-92刺针式防空导弹的发射器

1991年苏联瓦解后,由于国防部认为此时已没有其他国家的空中武力足以威胁美国空军,陆军在美国空军的保护伞下,没有必要购置复杂和昂贵的防空武器。与此同时,欧美各国都在提倡建立快速反应部队应付规模有限的地区性武装冲突,由于快速反应部队的装备需要符合轻量化的条件,以便可通过空运达致快速部署,重型和复杂的防空武器在这个发展需求下并不适用,加上当时美国国防预算紧缩,国防部除了决定将已过时的防空装备尽快除役以节省开支外,对于进行中的新型前线防空系统采购计划,也因为价格昂贵和现在没有必要而决定将之取消,国防部认为陆军的低空防空自卫可改用较简单和较廉价,以及可和现有装备共通的防空系统。由“前沿区域防空”(FAAD)计划发展而来的MIM-146英语Air Defense Anti-Tank System因预算删减而被遭到取消后,美国陆军改为在1997年采用由M2A2步兵战车改配四枚刺针式防空导弹衍生而来的M6后卫者式防空系统(Linebacker)[6],作为前线装甲部队的机动防空武器。因此均发射刺针式防空导弹的复仇者式防空系统和后卫者式防空系统,便成为美国陆军在1990年代后期最主要的前线机动防空武器。

研发国家

相关条目

参考来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