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立方中微子天文台
南極洲的中微子探測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冰立方中微子观测站(英语:IceCube Neutrino Observatory,或简称IceCube)是一个位于阿蒙森-斯科特南极站的中微子观测站[1]。这个计划由威斯康辛大学所主导,集合了来自十多个国家超过300名科学家投入其中[2]。
冰立方中微子观测站 IceCube Neutrino Observatory | |||||
---|---|---|---|---|---|
组织 | 威斯康辛大学 | ||||
位置 | 阿蒙森-斯科特南极站 | ||||
坐标 | 89°59′24″S 63°27′11″W | ||||
网址 | icecube | ||||
望远镜 | |||||
| |||||
| |||||
[编辑维基数据] |
观测站的数千个探测器位于南极的冰层之下,分布范围超过一立方公里。类似其前身南极μ子和中微子观测阵列(AMANDA),IceCube的组成包含带有光电倍增管的球型数位光学模组(DOM)[3],以及数据撷取面板。光学模组布署在86条深度介于1450到2450米深的观测炼上,观测到的资料由则面板传送位于阵列之上的计算中心[4]。IceCube被设计作用来观测能量约1 TeV的中微子,以用来研究宇宙中极高能量的天文物理现象。IceCube的建造完成于2010年12月8日[5]。
DOM模块被部署成每条有六十个模块的“链条”放在从1450米到2450米深度范围,用热水钻头融化冰来钻孔。IceCube的目的是寻找在TeV的范围内中微子的点源,探索能量最高的天体物理过程。
建设过程
冰立方中微子观测站的只能于夏季进行建造,永昼的11月到2月使工程能二十四小时持续进行。最初的建设始于2005年,第一条观测链被埋设以确认光学模组能正确运作。[8]之后2005年到2006年夏季期间完成另外8条观测链,使IceCube成为全球最大的中微子探测器。
设置数量 | 累计数量 | |
---|---|---|
2005年 | 1 | 1 |
2005–2006年 | 8 | 9 |
2006–2007年 | 13 | 22 |
2007–2008年 | 18 | 40 |
2008–2009年 | 19 | 59 |
2009–2010年 | 20 | 79 |
2010–2011年 | 7 | 86 |
分探测器
冰立方中微子观测站是由主阵列与几个分探测器组成。
- Deep Core低能量扩展探测器,是IceCube阵列的仪器密集的区域,延伸到低于100 GeV的可观察到的能量。Deep Core链被部署在更大阵列的中心位置(在表面平面),深入到底部阵列(从1760到2450米之间的深度)中最清澈的冰。在从1850米到2107米的深度之间是没有Deep Core的DOM(数字光学模块),因为冰没有这些层的清澈。
- PINGU(精密冰立方中微子观测站下一代升级),是一个计划中的扩展,将检测到低能量中微子(〜GeV),用于包括确定中微子质量等级,检测τ中微子,并寻找大质量弱相互作用粒子湮灭[12]。IceCube-Gen2,作为一个更大观测站的远景规划已经被提出了[13]。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