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F/A-18“大黄蜂”(英语:McDonnell Douglas F/A-18 Hornet)是美国海军(早期型已退役)的航空母舰用舰载机,为全天候对空/对地的中型多用途战机,由麦克唐纳-道格拉斯以诺斯洛普所设计的YF-17“眼镜蛇”原型机为基础进一步开发而成,是美国军方第一架同时拥有战斗机与攻击机身份的机种。
F/A-18“大黄蜂” F/A-18 Hornet | |
---|---|
概观 | |
类型 | 多用途战机/攻击机 |
乘员 | F/A-18A/C/E:1人 F/A-18B/D/F:2人 |
首飞 | 1978年11月18日 |
服役 | 1983年1月7日 |
生产 | 麦道/波音/诺斯洛普公司 |
产量 | 2,000+架 |
单位造价 | 2,900万美元[1] |
现况 | 现役 |
主要用户 | 美国海军(F/A-18A/B/C/D已退役) 美国海军陆战队 加拿大皇家空军 西班牙空军 澳洲皇家空军(F/A-18A/B已退役) 芬兰空军 |
衍生自 | YF-17原型战斗机 |
衍生机型 | F/A-18E/F超级大黄蜂 EA-18G咆哮者电子作战机 |
技术数据 | |
长度 | 56呎1吋(17.1米) |
翼展 | 展开:40呎4吋(12.43米) 收折:27呎7吋(8.4米) |
高度 | 15呎5吋(4.7米) |
翼面积 | 410平方呎(38平方米) |
空重 | 23,000磅(10,433公斤) |
正常起飞重量 | 36,970磅(16,769公斤) |
最大起飞重量 | 51,900磅(23,541公斤) |
发动机 | 2具通用电气F404涡轮风扇发动机 |
推力 | 49千牛顿(11,000英磅力)(军用推力) 79千牛顿(18,000英磅力)(后燃推力) |
性能数据 | |
最大速度 | 1.8马赫 (1,190哩/时;1,915公里/时) 高度40,000呎时(12,190米) |
巡航速度 | 0.95马赫 |
爬升率 | 50,000呎/分(250米/秒) |
最大升限 | 50,000呎(15,000米) |
最大航程 | 2,070哩(1,800海里,3,330公里) |
作战半径 | 460哩(400海里,740公里) 执行高-低-低-高任务 |
翼负荷 | 93磅/平方呎(450公斤/平方米) |
推重比 | >0.96 |
武器装备 | |
机炮 | 1门M61A2 20毫米火神炮 |
导弹 | 对空:AIM-7、AIM-9、AIM-120、AIM-174B 对地:AGM-62、AGM-65、B-61、AGM-158、AGM-154 对舰:AGM-84、AGM-158C 反雷达:AGM-88 |
炸弹 | GBU-10、GBU-12、GBU-16 GBU-24、CBU-59、Mk-80 |
对于空间有限、承载机队数目不多的航空母舰而言,像F/A-18这种多用途的泛用机种,是十分合适的配属选择,自1983年开始布署到退役前皆为美国海军主力的舰载机种。而美军航空母舰当前的主力舰载机F/A-18E/F“超级大黄蜂”,则是以“大黄蜂”为基础经过大幅改动并将整体尺寸放大而来。
F/A-18的发展史,最早可以回溯到1972年时,携手并进的F-15重型战机计划与美国空军发展的轻型战机(Lightweight Fighter,LWF)计划。后者当时在参选的诸多团队中通用动力(General Dynamics)与诺斯洛普(Northrop)获得最后决选权,分别发展了YF-16与YF-17两种原型机进行测试,在这计划中YF-16中选发展成日后大家熟悉的F-16“战隼式”(Fighting Falcon)战斗机,但YF-17“眼镜蛇式”(Cobra)战机却不幸落选。
另一方面,美国海军朝思暮想着属于他们的新飞机,过没多久在1974年秋天,不落人后的也推出了空战战机(Air Combat Fighter,ACF)的构思,航母官兵们期待着海军也有好东西了,然而计划开跑时,遇上越战甫结束,由于美国国会互相杯葛军费预算下,要求海军不要再砸大钱开发新飞机,必须自空军的这两架竞争者中挑选了,自然也让两大集团又再次对垒。不同的是,由于双方都未曾有承包制造航空母舰舰载机的经验,诺斯洛普与制造海军飞机经验丰富的麦道公司(McDonnell Douglas)合作,以YF-17为蓝本开发出海军版的原型机,毕竟YF-17为双发动机设计,空战性能刚好介于F-16与F-15中间,非常适合海军所中意的多用途功能,并且由该团队打败对手所提案-衍生自单发动机的F-16战机之舰载机版本。
虽然在一开始时,该团队打算开发出战斗机版的F-18与攻击机版的A-18,来分别取代海军陆战队的F-4与海军和陆战队使用的A-7与A-4攻击机(1976年,当麦道团队胜利得到制造授权时,他们其实是授命量产空战用的F-18A),但是海军稍后认为这两种能力的确能够存在于同一架飞机上面,因此最后的结果是二合一变成一机双用的F/A-18,同时海军将使用F/A-18的部队编号改为“VFA”(战斗攻击中队)来执行空优与对地攻击兼顾的双重任务型态。除了航空母舰起降用的舰载机版本外,诺斯洛普也另外设计减轻重量的陆基版F/A-18L,根据两家公司的协议,麦道公司负责舰载机版的开发、制造与销售,诺斯洛普则负责的陆基版的促销业务。然而尴尬的是,F/A-18的外销市场由于美国海军方面采用舰载机版而大开,反而让陆基版本毫无商机可言,两家合作厂商又曾一度因此对簿公堂,战机一度开发中断,还好国事当前,官方、国防部与承包商各路人马通过斡旋解决纷争,由麦道作为主导厂商执行此计划,诺斯洛普获得负责协助的大多数回馈。
虽然在外观上,F/A-18大致保留了F-17的基本构型,像是双发动机、双垂直尾翼与大部分的机身架构,但事实上F/A-18无论是在机体结构、航电系统或是动力系统方面,都是彻头彻尾重新开发的。YF-17原本使用的YJ101涡轮风扇发动机在提升输出推力成为F404涡轮风扇发动机。为了能够让飞行员自己一个人就能顺利执行对空与对地的各种任务,导入了先进的数字化概念与玻璃座舱,以阴极射线管(Cathode Ray Tube,CRT)的萤幕取代传统战斗机所使用的复杂指针仪表,采用电传操纵(Fly-by-Wire)进一步提升飞机的控制性。在设计上也着重飞机的维修性和降低需要的人工,这些革命性的概念对于日后F/A-18大受好评的多功能、好操作之特性,有着关键性的帮助。
在设定上,F/A-18是一架双发动机双垂直尾翼构造,中等翼展与后掠角度,多用途的超音速战术战机。到目前为止,美军的F/A-18一共发展出六种不同的衍生版本,分别是单座的F/A-18A与18C,及双座的F/A-18B与18D。至于最新锐的F/A-18E/F虽然仍列在大黄蜂家族里面,但实际上几乎可以被视为是一种历经重大修改升级过后的新机种,军方给予其超级大黄蜂(Super Hornet)的代号以便与原本的版本区隔,是目前美国海军最主要的空优与对地攻击用机种。相对于单座的A、C型,双座的B、D型机种主要是利用更改航电系统的装设位置与稍微减少油箱容量(约6%)来达成,B型机的主要用途是为了训练使用,但比起一般的教练机,双座的F/A-18仍然拥有完整的作战能力。至于D型则常被实际用来进行作战任务,担任一些像是战术空中管制、前线空中管制或是战术侦察任务之类,需要较多人力分工的特殊任务。
F/A-18原本的发展目的是因为美国海军需要一款价格较低、轻型的多用途战机,以便与当时舰队主力的空优战机、价格高昂且大型的F-14作高低搭配。但是在2006年F-14正式自美国海军退役,而海军的先进战术攻击机(Advanced Tactical Aircraft,ATA),也就是A-12计划又告夭折,造成原本的对地攻击主力A-6停役后无以为继的困境,F/A-18遂同时肩负起这两款战机留下的任务真空带。最新改良型的F/A-18E/F是美国海军航空队主力的对地与空优任务的机种,驻地美国西岸的几支海军航母战机大队(Carrier Air Wing,CVW),因为F-14操作成本的问题造成缩减数量甚至没有配属F-14,而完全以F/A-18作为战斗主力,F/A-18对于美国海军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为了加速新机种的开发,军方订购了11架F/A-18原型机,其中有9架为单座型,也就是日后的F/A-18A。虽然偶尔有人会称呼这批飞机为YF/A-18A,但事实上根据官方的定义,这批飞机应该是作为预产机而非可以悬挂“Y”字代号的原型机身份。1978年11月18日,第一架预产型F/A-18A顺利升空,战机在为期一年多的测试后,正式进入量产。根据记录总共有371架F/A-18A被制造出来,并且于1980年3月开始部署,初期当然是以美国海军的操作测试与评估单位开始接收新飞机。不过令人有点意外的是,第一个真正正式配置F/A-18A的单位,其实是海军陆战队第314“黑骑士”战斗攻击中队(VMFA-314 "Black Knights"),于1983年1月7日正式换装完成开始运作。而第一个正式配置F/A-18A的海军单位,则是海军第113战斗攻击中队(VFA-113),于1983年8月换装完成。VFA-113与后来换装完成的VFA-25,被配属在第14航母航空大队(CVW-14),因此搭载该大队的星座号航空母舰(USS Constellation CV-64)成为第一艘正式配置F/A-18作为战斗武力的航空母舰。
当F/A-18A正式开始服役后,海军的高级将领们马上感受到这型多功能战斗机真正厉害的地方:它比原本对地攻击专用的A-7载弹量更大,攻击精确度更高,但又有不输给海军当家空优战机F-14的运动能力,因此他们给了F/A-18A“摇摆战机”(Swing Fighter)的浑名,意指这架飞机能在战斗机与攻击机两种原本壁垒分明的角色中,轻易的切换。相较于过去必须更换航电才有可能有效担任某一类型任务、或是起飞前就就必须先设定电子装备的“多用途”战机来说,F/A-18 真正实现空中切换多任务机种的设计。
1986年4月,配属在珊瑚海号航空母舰(USS Coral Sea CVB-43)上的两中队海军航空队与两中队海军陆战队航空队的F/A-18参加轰炸利比亚的“黄金峡谷任务”(Operation El Dorado Canyon)。在该行动中主要担对地任务,尤其是压制利比亚的防空系统与雷达。这场任务成为F/A-18与AGM-88A“HARM”高速反辐射导弹的首次实战登场,击毁诸多利比亚的雷达与防空导弹设施,包括苏联极少出口的SA-5长程防空导弹,替其他进行主要攻击的友军开路。1991年的沙漠风暴行动(Operation Desert Storm)则是第一次由F/A-18担纲出场的作战任务,该次战役中美军一共投入了9个配备F/A-18的海军和7个海军陆战队中队,虽然在这场作战中F/A-18主要是担任对地攻击的角色,但是也常常会越界执行一下空中巡逻任务。开战当天两架满载炸弹的F/A-18在路程上先是击落了两架伊拉克空军的MiG-21型战机,随后继续飞往目标点执行轰炸任务,再次印证它真正的多功能威力。
双座型的F/A-18B之出现,是打从F/A-18一开始在开发时就同时进行的。在F/A-18最早的11架原型机中,有两架双座型版本,代号TF-18A(T是美军对于教练机的称呼代号),但在量产后更改为F/A-18B。F/A-18B多出的一个座位是牺牲了约6%容量的油箱空间来达成,但除此之外双座版的战机在功能上与单座版的几乎相同,表现也一致。根据资料F/A-18B一共只量产了40架,除了少数几架交由测试单位运用外,几乎都是配置在前线单位而非原本预期的纯教练机用途。
在麦道/诺斯洛普成功生产了400架的F/A-18A/B之后,针对航电设备作为主要改良项目的新型F/A-18在1990年代中期取代了原本的A/B版本,其单座型称为F/A-18C,双座型则为F/A-18D,第一架F/A-18C(机身编号163427)是在1987年9月3日进行处女航,并且在1987年9月开始量产。1989年VFA-25与VFA-113首先进行换装。新版本的战机主要改良包括
在武器与系统上能够配备
因此也设计保留了相关的电子接线与防电磁外泄屏避,但最后计划还是终止而没有实际使用到。由于F/A-18C与之前的A版本几乎只有航电系统方面的改变,因此两个机型在外观上很难分辨,只能从F/A-18C较A在机身上多了一些突起的天线上看出端倪。
F/A-18C在开始生产了两年、137架之后,自1989年以后出厂的飞机开始具备夜间攻击能力。改良的部分包括
2015年4月1日,两架隶属美国海军陆战队第323战斗机攻击中队的F/A-18C战机因机械因素降落于台湾台南空军基地[2]。为1978年F-14迫降后,美军战机再次降落台南机场。[3]4月3日,两架战机于13:12分飞离台湾。
F/A-18家族中的最新机型是单座的F/A-18E和双座的F/A-18F,绰号“超级大黄蜂”。获得这个绰号的是因为这两款机型虽然延续了最初F/A-18的设计概念,但是这两款机型被完全重新设计过,整个机身扩大了约30%,并换装新型的F414发动机,由中型战机变为中重型战机。
F/A-18E/F最大的进步在于其雷达反射面积减少约10%。虽然不能像新一代的F-22等隐身战机般,能完全在传统雷达前隐身,但已足够让敌机锁定的有效距离减少,且就算被锁定也比较容易逃脱,使得被击毁的几率大幅的降低。除此之外,其武器挂载点的数量也较以往增加,并且可外挂多达五个副油箱,除了可大幅延长作战半径外,甚至还能执行简易的空中加油任务,更因如此在之后基于F/A-18F的基础上EA-18G“咆哮者”电战机由此而来,以取代已经服役已久的EA-6B 。
F/A-18E/F Block III是美国海军选择了将F/A-18E/F超级大黄蜂提升至Block III的性能提升方案也是目前F/A-18的最先进的版本,并预在2019财年间开始对现有超级大黄蜂机队实施升级,海军预计将挹注2.649亿美元预算至升级现有超级大黄蜂机队至Block III的标准,期间在2019财年至2022财年间。这项升级可使超级大黄蜂面对未来战场将具有更好的生存性。在Block III升级之中,超级大黄蜂将安装保型油箱(CFT)[4] 增强航程以及会使用更大面积的多功能显示器;名为“分散式标定处理器网络”(Distributed Targeting Processor Network,DTPN)的新型强大电脑;能容纳更多资料串流的“战术标定网络科技”(Tactical Targeting Network Technology,TTNT)等。且盖伦也表示,这些先进的能力可以让超级大黄蜂、咆哮者以及E-2D相互沟通并形成紧密的作战网络。波音则强调新型的F/A-18E/F Block III的功能包括先进的驾驶舱系统[4],配备世界上所有战斗机中最大的触控萤幕显示器[4],增强网络链接[4],减少雷达讯号[4]、开放式任务系统[4]和 拥有10,000 小时的机体寿命[4] 。
此外,在隐身性表现上,超级大黄蜂Block III亦会强化低可视度设计。毫无疑问地,超级大黄蜂Block III并不会拥有F-35C般的隐身性,但盖伦也指出Block III的生存性提升是透过同时精进了电战性能以及低可视度性能,并取在两者性能上的平衡点而达成。
在感测器方面,目前正在开发全新的区块II红外线感测器(IRST)[5]也已在2017财年间投注研发资金,并可以让未来的Block III得到更强的远距侦测和追踪能力。
波音公司2020年6月17日宣布,已向美国海军交付首批2架F/A-18E/F“超级大黄蜂”第3批次(Super Hornet Block III)战机[6],单座型F/A-18E与双座型F/A-18F各1架让美国海军进行测试,但是机身并未安装保型油箱(CFT)。先前“美国海军学会新闻网”(USNI)报导,美国海军计划获得116架全新“超级大黄蜂 第三批次”Block III 战机,另外升级364架旧款F/A-18E/F至相同标准[7]。目前美国海军和波音只签订78架全新的F/A-18E/F Block III订单。[8]
F-18 HARV 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高迎角实验机(High Alpha Research Vehicle),在1987年到1996年的计划期间,利用实验机上三片偏流片组成的轴对称矢量喷管,验证战机是否可以70度的迎角飞行(一般战机只能55度)。
EA-18G“咆哮者”(Growler)是美国海军预备在2009年财政年度开始取代现役EA-6B电子作战机的同类机型。EA-18G由F/A-18F的机体修改之后,利用挂载于机翼与机腹中线下方的ALQ-99干扰䇲舱与机身内的电子设备,执行对地方无线电讯号源,包括雷达与通讯设备的搜集、干扰与压制。[9]
2000年下半年美国海军开始着手进行下一代电子作战飞机发展研究,经过22个月的评估与研究之后,2001年一份2000页的机密报告提出多种海空军联合研发与采购的提案,由于海空两军对于新机种任务规划的差异,以及海军陆战队预备采用未来服役的F-35联合打击战斗机的电子作战版,两军种合作计划因此改由海军单独利用F/A-18F的机体改良之后取得。
第一架EA-18G发展型,编号16641,于2006年8月3日于波音位于密苏里州圣路易市的工厂正式对外公开,8月15日进行第一次试飞。EA-18G与F/A-18F共享90%的机身结构,APG-79主动相控阵雷达与其他航电系统,在两处翼端,EA-18G加装ALQ-218战术干扰系统接收器(Tactical Jamming System Receivers,TJSRs)。主要的电子作战系统与EA-6B相同,都是使用ALQ-99 ICAPIII䇲舱,高度自动化的系统与界面设计将提高EA-18G的作战效果。
由于订单萎缩,波音于2023年2月宣布最早于2025年停产F/A-18E/F;若投得印度海军合约,则延迟至2027年才停产[10][11]。
除美国及加拿大以外,下列各使用国均通过美国对外军售购入F/A-18。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