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一些免疫細胞表面的分子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B细胞受体(英语:B-cell receptor,缩写:BCR)是B细胞细胞膜上的一类跨膜蛋白质,由膜结合免疫球蛋白(mIg)及信号转导组件共同组成。 [1] 通过生物化学的信号转导和从免疫突触中抓取抗原,B细胞受体控制着B细胞的活化。 [2] B细胞可以通过调动生物化学模块来使受体聚集、细胞变形、产生拉力、转移受体,达到收集抓取抗原的目的,最终使抗原内吞并呈递抗原。B细胞的力学活性能够影响B细胞受体和抗原的动态结合,相关的正负调节机制能够改变B细胞上的抗原载量。 [3] 具体来说,聚集和铺展可以增强B细胞受体和抗原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加强B细胞的敏感度和活性。 [4] 另一方面,拉力使得抗原趋于和B细胞受体解除连接,可以用于筛选抗原的亲和度质量。
B细胞受体虽然结合在细胞膜上,但是就像其他的抗体分子一样,具有一个独特的、随机的抗原结合区。和其他抗体分子不同的地方在于,B细胞受体对于B细胞的活化、生存和发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B细胞第一次结合到可以和其B细胞受体结合的抗原(即同源抗原)后,就可以被活化,增殖并分化成可以分泌抗体的浆细胞以及寿命较长的记忆细胞。 [1] [4] B细胞受体和抗原的相互作用有两个重要功能,第一是启动下游的信号转导,涉及到自身的受体多聚化; 第二是介导抗原的内吞,后续处理和向辅助T细胞的抗原呈递。
B细胞发育过程中的第一个检查点是生成功能性的B细胞受体前体(pre-BCR)。B细胞受体前体由两条代用免疫球蛋白轻链和两条重链组成,并没有和Ig-α和Ig-β分子相互连接。 [1]
B细胞受体由两部分组成:
B细胞受体的抗原结合区,和其分泌抗体的抗原结合区由同样的基因编码。从一小段基因序列随机产生大量不同的B细胞受体(抗体)序列的具体过程,称为V(D)J重组,是把原始序列中的分段重新随机排列组合,加上自发突变的过程。[7]这一产生多样性的过程是必要的,因为机体可能遭遇到的抗原种类远多于基因组中基因的数量。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的重排是B细胞发育初期的重要事件。重链JH (joining)和DH(diversity)区段的重组连接依赖于酶RAG2和RAG1。[8] 随后VH区段也会连接上去,成为完整的重组重链基因。
B细胞受体一般通过非共价键与抗原表位结合。成熟的B细胞在没有合适抗原刺激的情况下,只能在外周循环中生存很短的一段时间,就会走向细胞凋亡。 [5]这样是为了使B细胞在外周循环中执行免疫功能的效率达到最高。[7] [8]
B细胞受体作为B细胞活动的关键调节位点,参与了多个信号通路。一般而言,膜结合免疫球蛋白(mIg)负责结合胞外抗原,而Ig-α/Ig-β的异二聚体负责将信号传导到细胞内。B细胞受体的激活受到许多因素的调控,包括膜结合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差异、信号转导接头蛋白(例如GAB1、BLNK、GRB2、CARD11)、激酶的活性(LYN、SYK、PI3K)、磷酸酶的活性(SHIP-1、SHP-1、PTEN)、以及microRNA的水平。[10]
B细胞受体和许多B细胞来源淋巴瘤的发病机制相关。虽然抗原结合可能会诱发癌变B细胞的增殖,[11]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不依赖于抗原的B细胞受体自发聚集是B细胞肿瘤形成的关键特征。[12] [13] [12] [13] [14] [15]现在,B细胞受体相关的信号通路也是B细胞肿瘤的治疗靶点之一。 [16]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