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枕王鹟(台湾作黑枕蓝鹟,学名:Hypothymis azurea),为王鹟科王鹟属的鸟类。主要分布于热带亚洲,模式产地位于菲律宾吕宋岛。
黑枕王鹟是一种纤细敏捷的雀形目鸟类,隶属于南亚及东南亚的王鹟科。它们具有两性异形,雄鸟头后有一块显著的黑色斑块,并有一条窄窄的黑色半围领(“项链”),而雌鸟颜色较暗淡,翅膀呈橄榄棕色,且头部没有黑色斑纹。它们的叫声与绶带鸟相似,在热带森林中,成对的鸟可能会加入混种群觅食群。不同地区的种群在羽毛颜色和大小上略有差异。
分类
黑枕王鹟最早由法国博学家乔治-路易·勒克莱尔·德·布丰于1779年在其著作《鸟类自然史》(Histoire Naturelle des Oiseaux)中描述。[2] 这种鸟也出现在由弗朗索瓦-尼古拉·马丁内手绘上色的插图中,该插图收录于由艾德姆-路易·多宾顿监制的《自然史彩绘图集》(Planches Enluminées D'Histoire Naturelle)中,作为布丰文本的补充。[3] 插图的标题和布丰的描述中均未包含学名,但荷兰自然学家彼得·博达尔特于1783年在其《彩绘图集目录》中为其命名为Muscicapa azurea。[4] 布丰指出,其标本采集自菲律宾,但美国鸟类学家詹姆斯·L·彼得斯于1939年将模式产地限缩为吕宋岛的马尼拉。[5][6] 黑枕王鹟现被归于德国动物学家弗里德里希·博伊厄于1826年创立的王鹟属(Hypothymis),并将黑枕王鹟定为模式种。[7][8] 属名来自古希腊语hupothumis,为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所提到的一种未知鸟类的名称。种小名azurea来自中古拉丁语azureus,意指“天蓝色”或“蔚蓝色”。[9]
部分学者将两个亚种H. a. blasii(邦加伊岛)和H. a. puella(苏拉威西)分离,并将它们归为淡蓝王鹟(Hypothymis puella)的亚种。[10]
目前认可的亚种有23个:[8]
- H. a. styani – (Hartlaub, 1899):最初被描述为姬鹟属Ficedula中的独立物种,分布于印度、尼泊尔至中国东南部及越南。雄鸟腹部呈白色。在中国分布于台湾、华南(广西、广东、海南、四川、贵州、云南、福建)一带。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海南。[11]
- H. a. oberholseri – Stresemann, 1913:分布于台湾。台湾话称染布鸟(ní-pòo-tsiáu)。模式产地位于台湾,为台湾的特有亚种。[12]
- H. a. ceylonensis – Sharpe, 1879:最初被描述为独立物种,分布于斯里兰卡。雄鸟没有黑色项链。
- H. a. tytleri – (Beavan, 1867):最初在阔嘴鹟属(Myiagra)中被描述为独立物种,分布于安达曼群岛。雄鸟腹部呈蓝色。
- H. a. idiochroa – Oberholser, 1911:分布于卡尔尼科巴岛(尼科巴群岛北部)。雄鸟腹部为带蓝色调的白色。
- H. a. nicobarica – Bianchi, 1907:分布于尼科巴群岛南部。雄鸟腹部为带蓝色调的白色。
- H. a. montana – Riley, 1929:分布于泰国北部和中部。
- H. a. galerita – (Deignan, 1956), 1929:分布于泰国西南部和东南部。
- H. a. forrestia – Oberholser, 1911:分布于丹老群岛(位于缅甸西部外海)。
- H. a. prophata – Oberholser, 1911:分布于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和婆罗洲。
- H. a. javana – Chasen & Kloss, 1929:分布于爪哇和巴厘岛(印尼)。
- H. a. penidae – Meise, 1942:分布于珀尼达岛(位于小巽他群岛的巴厘附近)。
- H. a. karimatensis – Chasen & Kloss, 1932:分布于卡里马塔群岛(位于婆罗洲西部外海)。
- H. a. opisthocyanea – Oberholser, 1911:分布于安南巴斯群岛(位于南海)。
- H. a. gigantoptera – Oberholser, 1911:分布于大纳土纳岛(纳土纳群岛,南海)。
- H. a. consobrina – Richmond, 1902:最初被描述为独立物种,分布于锡默卢岛(位于苏门答腊西北外海)。
- H. a. leucophila – Oberholser, 1911:分布于西比路岛(位于苏门答腊西部外海)。
- H. a. richmondi – Oberholser, 1911:分布于恩加诺岛(位于苏门答腊西南外海)。
- H. a. abbotti – Richmond, 1902:最初被描述为独立物种,分布于雷乌萨姆岛和峇比岛(位于苏门答腊西北外海)。
- H. a. symmixta – Stresemann, 1913:分布于小巽他群岛西部和中部。
- 菲律宾黑枕王鹟(H. a. azurea)– (Boddaert, 1783):亦称为黑顶王鹟和菲律宾黑枕蓝王鹟,分布于菲律宾(甘米银省南部除外)。
- H. a. aeria – Bangs & Peters, JL, 1927:最初被描述为独立物种,分布于玛拉图亚岛(位于婆罗洲东部外海)。
- H. a. catarmanensis – Rand & Rabor, 1969:分布于菲律宾南部的卡米金岛。
描述
成年雄性黑枕王鹟体长约16公分,主要呈淡天蓝色,腹部下方为白色。它具有黑色的枕部和窄窄的黑色颈带。雌鸟颜色较为暗淡,且没有黑色斑纹,翅膀和背部为灰棕色。然而,不同地理区域的繁殖种群在斑纹的范围和色调上有所差异。印度半岛的亚种H. a. styani(包含斯图尔特·贝克的H. a. sykesi)[13],雄鸟具有非常明显的黑色斑纹及白色腹部。斯里兰卡的亚种H. a. ceylonensis雄鸟则缺乏黑色枕部和颈带,色调更偏紫色。安达曼群岛的亚种H. a. tytleri腹部为蓝灰色。卡尔尼科巴岛的亚种H. a. idiochroa腹部为灰白色,而尼科巴群岛南部的H. a. nicobarica喙较小且细。[14][15] 鸟喙基部的嘴缝颜色从黄绿色到绿色不等。[16]
分布与栖地
黑枕王鹟分布于热带南亚,从伊朗和斯里兰卡东至印尼和菲律宾。此物种通常栖息于浓密森林及其他树木繁茂的环境中。
它的叫声为尖锐而短促的skrip。[14] 在印度的主要繁殖季节为夏季的5月至7月。它们会在树枝的分叉处筑造杯状巢,巢内装饰著蜘蛛的卵囊。[17]
行为与生态
黑枕王鹟腿部短小,停栖时姿势非常直立,像伯劳一样显眼。它是食虫性的,常以捕捉飞行中的昆虫为食。当受惊或保持警觉时,它的枕部羽毛会竖起,形成尖尖的冠状。[18] 它们会加入混种群觅食群,并且是西高止山脉混群中最重要的成员之一,活跃于森林树冠层的下层。[19] 斯里兰卡的一项研究显示,它们会因人类活动的干扰而退避至距离干扰边缘约75米的地方。[20]
尽管它们大多为定居性鸟类,但已知有局部的季节性移动。[21] 在印度的繁殖季节为3月至8月,它们的巢是一个整齐的杯状巢,置于树枝的分叉处。巢内衬有蜘蛛网丝和真菌丝,包含小皮伞属(Marasmius),这些真菌已知能产生抗生素,可能借此保护幼鸟免于感染。[22] 巢由雌鸟筑造,雄鸟负责守护。典型的一窝蛋有三颗,双亲共同孵蛋,幼鸟约12天后孵化,双亲共同喂养幼鸟。[18]
大型蜘蛛如大木林蜘蛛(Nephila maculata)的蜘蛛网曾被发现能捕捉这种鸟类。[23] 柬埔寨的一只黑枕王鹟被检测出感染了一种星状病毒,这种病毒此前并未在雀形目鸟类中发现。[24] 来自越南的黑枕王鹟身上发现了羽螨Proterothrix hypothymis(隶属于羽螨科: Protophyllodidae)。[25]
参考文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