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经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黄庭经指《太上黄庭内景玉经》和《太上黄庭外景玉经》,约出于魏晋之际,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本文类,大旨在于服气以养精神。主张固守精神,则身形可以长存[1]。《内景经》乃道教上清一脉修习要典,据传为上清仙真降授于南岳魏华存,后来成为宋元内丹家修炼内丹的重要典籍。早期意见主张内景经较为早出[2][3],不过有学者认为从用韵来看,《外景经》之韵例比《内景经》更古更早;《外景经》也与早期天师道关系密切,实为内景经的源流[4][5][6]。
黄庭外、内二经,《外景经》一百九十六句,分为上中下三经或二十四章,《内景经》四百三十七句,分为三十六章,均是规整的七言韵语,各版本异文甚多,句之多少、有无及次序先后,各有不同[5]。
是书以韵语描述人体五官、五脏、六腑以及全身八景诸神二十四真形象与作用,旨在存神内观,固精练气,填满黄庭,久而行之,则五脏生华、色返孩童,最后臻至长生久视之境。
题解
黄庭一词在东汉后期已出见,如边韶《老子铭》:“出入丹庐,上下黄庭”。《灵宝五符序》:“奉请降中央含枢纽黄帝君、太帝真人子丹、黄庭戊己、天仓玉女,中央诸灵官”。《老子中经》:“中央黄气,黄庭高仙,服食黄气,饮之醴泉”。
《抱朴子》将“命门”、“黄庭”、“明堂”并列,《抱朴子·至理》:“坚玉钥于命门,结北极于黄庭,引三景于明堂”。
据梁丘子《黄庭内景玉经注》的解释,黄庭之义喻指中央,“黄者,中央之色也;庭者,四方之中也”。但黄庭所在之身中部位,众说纷纭。早期的注解者,认为黄庭是“身中神”所居处之一[7],而在:
- 头两眉之中(却入一寸至三寸)。[8]
- 眼睛。[9]
- 脾。[10](《老子中经》主此说)
- 下丹田(脐下三寸)。[11](《金阙帝君三元真一经》主此说)
- 脑中、心中、脾中。[12](通常采此解释,谓为上中下三黄庭)
后世的内丹家,则说黄庭在:
- 五脏之正中(心之下去三寸六分,脐肾之上三寸六分)。[13](《钟吕传道集》等丹书主此说)
- 脐内空处或脐中一寸三分。[14](陈撄宁、《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主此说)
- 三焦。[15]
- 脾胃夹中处。[16]
或认为黄庭并不实指某个身体部位,而是:
龚鹏程认为黄庭养生之术源自中国传统医学,主张“黄庭”应当是指任脉中庭穴[1]。
内景,指心观一体之象,内视身中之神。梁丘子《黄庭内景玉经注》:“内者心也,景者象也。外象喻即日月星辰云霞之象也。内象喻即血肉筋骨脏腑之象也。心居身内,存观一体之象色,故曰内景”。《内景经·务成子注叙》说:“景者,神也。其经有十三神,皆身中之内景名字”。与内景相对为外景,《黄庭外景经》原名《黄庭经》,唐人为区别于《黄庭内景经》而题作“外景”[18]。
内容

全书以道教思神守一,宝精爱气之说与古代医家脏腑理论相结合,阐述修炼长生成仙之术[19]。
经中宣称人首脑室及面部五官、胸腹内五脏六腑及肠胃等器官,皆有真人神仙居住其中。修道者若能常诵此经书,默念神名,存思身神形状、服色、居处及其职司等等,便能通神感灵,使脏腑安和,形神相守。延年却老,成仙升天。
经文尤其强调存思上中下三丹田之神,即脑部泥丸、胸部绛宫(心脏)及脐下命门之神。认为三丹田乃积精行气之要穴,常思其神则自然长生不死。除诵经思神之外,经中又言及漱津咽液、吐纳元气、房中固精、服食五芽、飞奔日月等方术,特别重视积精累气。
《黄庭经》所述的一些内修养生之术,与《周易参同契》的炼丹之道相结合,在唐宋时期流变为内丹道,成为中唐以后道教养生方术的主流。
注解
相关著作
影响
《黄庭经》不仅被道教尊为重要经典,而且也很受知识分子的欢迎。晋王羲之曾书写《黄庭经》全文,是书法界的珍宝。欧阳修删正过黄庭经,苏轼、米芾、黄庭坚曾书写《黄庭经》,苏轼又仿其文体作赞词。陆游对《黄庭经》也很喜爱,曾作诗曰:“白发始悟颐生妙,尽在《黄庭》两卷中”。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