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氰化法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黄金氰化法(英语:Gold cyanidation)又称麦克阿瑟-佛瑞斯特过程(MacArthur-Forrest process),是一种从低品质金矿萃取出黄金的冶金学技术,透过氰化物将黄金转为水溶性化合物。此法为黄金提取最常用的方法。[1]全球的氰化物消耗有约13%是用在此法,以提取金、银、铜、锌等金属,而其他87%则用于制备塑胶、接着剂、杀虫剂等化工过程。[2]由于氰化物的高毒性,此法极具争议性,在许多国家被禁用。
历史
于1783年,Carl Wilhelm Scheele发现了黄金可溶于氰化物的水溶液中。之后透过Peter Bagrationi(1844年)、Elsner(1846年)、麦可·法拉第(1847年)等人的研究工作,发现每个金原子需要两个氰离子(CN−)。

南非的金矿采矿业的扩充于1880年代开始减缓下来,主要因为新开发出的金矿皆含藏在黄铁矿脉中。在此情形下,已知的化学方法技术皆无法提取出黄金。
1887年,约翰·史都华·麦克阿瑟与罗伯特·佛瑞斯特(Robert Forrest)、威廉·佛瑞斯特(William Forrest)两位博士兄弟档共同服务于苏格兰的Charles Tennant公司。他们一同开发了所谓的麦克阿瑟-佛瑞斯特反应,以自原矿中提取黄金。此法将原矿击碎,并使之悬浮于氰化物水溶液,可分离出高达96%的黄金。[3]
此过程最早于1890年应用在南非维瓦特斯兰,导致大量采矿投资的资金蜂拥而入。1896年,Bodländer确认了此过程中需要氧,此前麦克阿瑟曾质疑过这点;此外也发现过氧化氢为反应中间体。[4]
化学反应

黄金溶解的化学反应式“Elsner方程”为: 4 Au + 8 NaCN + O2 + 2 H2O → 4 Na[Au(CN)2] + 4 NaOH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