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罗伯特·“鲍伯”·皮尔斯(英语:Robert "Bob" Pierce,1914年10月8日—1978年9月6日),美国籍浸信会宣教士与慈善家,为世界展望会与撒马利亚救援会创办人。[1][2][3]
1914年10月8日诞生于爱荷华州的道奇堡,1920年代中期随家人搬至南加州。[4]
1940年,他成为浸信会牧师,并加入二战的基督教青年归主行动洛杉矶分会,以及在战后成立的基督教青年归主协会(英语:Youth for Christ),开始在中国展开宣教。[5]
1947年国共内战期间,鲍伯.皮尔斯看到一名被父母遗弃的小女孩正无助地哭泣。他拿出身上仅有的钱,恳请一名已收容六个孤儿的家庭收容这名女孩,并在返美后定期寄钱给收容她的家庭。[1]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鲍伯.皮尔斯再次目睹许多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的孤儿寡妇,于是他成立超教派的国际性基督教社福机构-世界展望会,呼吁美国的基督徒伸出援手。[6] 1967年从世界展望会退休。
1970年创办撒马利亚救援会。[7]
战后初期台湾面临经济萧条,物资、医疗及卫生设施普遍缺乏,鲍伯·皮尔斯在1952-1962年曾多次造访台湾,协助在台湾的宣教士进行社会救助的工作。[9]
在芥菜种会创办人孙理莲宣教士的请托下,鲍伯.皮尔斯赞助位于回龙的乐生疗养院设立希望之家(为痊愈的男女病患在重返社会前设立的处所)、[10]协助芥菜种会成立儿童之家(收容少年犯的中途之家),[11]以及提供一张金额空白支票给基督教山地中心诊所(埔里基督教医院前身),让孙理莲得以买下埔基6500坪的基地,并且透过世界展望会赞助医院开办后20年的员工薪水。[12][13]此外在1972年,皮尔斯专程来台为孙理莲拍摄纪录片〈While it is Day〉,纪录并宣传孙理莲在台湾的救助工作。[14]
1952年赞助由吉爱慕牧师创办的圣经书院(1959年改名为中台神学院至今),学校为感谢皮尔斯的支援,将1953年新落成的大楼命名为“皮尔斯大楼”(Pierce Hall)。[9]
空中英语教室创办人彭蒙惠回忆起早年创办广播电台时羞于募款,“但鲍伯很有爱心,每次来台湾都细心询问我们的需要,不断帮助我们,当然更帮我克服害羞募款。”[15]
“愿让上帝心碎的事,也让我心碎。”[9]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