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国镛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鲁国镛(英语:Fred Kwok-Yung Lo,1947年10月19日—2016年12月16日),出生于中华民国南京市美籍华人天文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1]

事实速览 鲁国镛Kwok-Yung Fred Lo, 性别 ...
鲁国镛
Kwok-Yung Fred Lo
性别
出生(1947-10-19)1947年10月19日
 中华民国南京市
逝世2016年12月16日(2016岁—12—16)(69岁)
美国
国籍 美国
职业天文学家
活跃时期20世纪
学历
经历
荣誉
关闭

生平

1969及1974年自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取得学士及博士学位。1974年成为加州理工学院电波天文研究员。1976年任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Miller基础科学研究员。1978至1986年,重回加州理工学院任研究和教学职。1986年获聘成为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天文学教授,并于1995年至1997年担任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天文系主任。1997年受聘返台担任中央研究院天文所第三任筹备处主任(1997 - 2002年8月)并兼任国立台湾大学物理系教授[2]美国国家电波天文台台长(2002-2012年)。知名的研究诸如:矮星系和星系间的氢原子气体研究(Intergalactic Hydrogen Survey)、可测量星系中心黑洞质量的“绕核迈射”(Circumnuclear Maser);利用一氧化碳做为媒介,以“毫米波干涉仪”(Millimeter Interferometry)探测银河外星系之星际氢分子分布[2]

于鲁国镛任中研院天文所筹备处主任期间,台湾与美国史密松天文台合作兴建了SMA次毫米波干涉阵列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此天文仪器于2003年启用时,是全世界第一座次毫米波干涉阵列,提供了在此波段最高的角解析力;于任内亦曾协助推动亚洲首座、唯一专门用于研究宇宙学的仪器建造计划--“李远哲阵列望远镜计划”(Yuan-Tseh Lee Array for Microwave Background Anisotropy, AMiBA),协助推动研究太阳系、行星系起源之“中美掩星计划”(Taiwan American Occultation Survey, TAOS)。

于其美国国家电波天文台台长任内,ALMA 阿塔卡玛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阵列望远镜施工建造完成,开始科学试运转。

2016年12月16日,在美国Charlottesville逝世[3][2]

研究

  • 银河中心研究
  • 迈射源(maser sources)
  • 毫米波干涉技术(millimeter interferometry)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